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IDEA#102 Input Time/Output Time

自從在現在的公司上班以來,我都選擇乘坐地鐵上班,即使車費比坐巴士貴50%。

喜歡坐地鐵,是因為轉車和上落車的次數較多。據科學研究指出,走動的時候比坐著不動,更能刺激腦部思考。所以,我非常支持開放型的辦公室,沒有固定的座位,能夠隨時走動,才能想出好主意來(又可間接強迫員工於工作完畢後收拾桌面)。

歐陽修曾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廁上、枕上也」(歸田錄),指他多在上述三個地方構思文章。地鐵,有如現代的馬;在地鐵中,的確能想出很多好主意來。

昨天起,我開始將在上下班途中想到的點子放到"路上集"中,以後希望能繼續保持。

以往在地鐵上我喜歡看書和做筆記,和周圍在看免費報紙的人似乎格格不入。書看得多,容易流於空談,不太健康;筆記做得多,亦嫌浪費時間;寫下了,又不代表真正了解和明白。畢竟,吸收知識,得透過皮膚感覺,才會透切。

現在,我將乘車時間分為兩部分:坐巴士前往地鐵站的一程看商業雜誌,地鐵的第一程則看經驗人士所寫的實用書籍。轉線時需要步行一段距離,我會利用這點時間,思考剛讀過的內容,看有沒有可以付諸行動又或是需要了解更多的地方。乘坐第二和第三程地鐵時,便將跟進行動紀錄下來,並將新學的和自己已有的想法結合,寫成文章放到網上。如此,上班的時間便分成了Input Time和Output Time兩大時段。

下班時,我會先將時間設定為"輸出模式",寫下當日工作做得好並想保持(Keep)的部分,然後列出所遇到的問題(Problem)和嘗試改善的方法(Try)。。輸出完結後,我才會繼續看上班時沒有看完的內容,但只會將和KPT部分有關的內容和跟進行動寫下來。KPT法,其實在日本仔提倡的"目視管理(見える化)"中,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將其作為個人用途,亦不失為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

以上,就是我上下班的行動方程式。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看!

2 則留言:

Catabell 說...

Sorry it takes so long for me to finally leave a message, life's been hectic, work's been crazy, and my writing is going nowhere.

Anyway, I'm really glad to see that you made yourself a blog, can't wait to read more about you ^0^

單位 說...

可惜我的上下班路途不足三十分鐘, 咁點算呢? 大師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