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IDEA #445:得自由


登入網誌,才發現今年從沒有寫過文章。事實上,今年不是沒有寫文章,只是把文字的重心放到了教室網頁上。

網站開通後,體會到香港人是不擅長看文字的,所以又得重新設計教室網站,以突出重點。網站現在已經是第六版了,成功吸引到比預期多的人士學習長笛,成績算是不錯。不過,網站應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更新的東西。隨著更多人加入教室,得悉更多市場資訊,相信網站的內容未來將更吸引和「中Point」。

從經濟上看,教導小朋友收入更豐,但我還是相信大人和小朋友有完全不同的處境和需要,需要完全不同的支援方式。在此,希望香港唯一一家“只做成年人”的教室能夠繼續經營下去,成為有特色的音樂服務,而不是一家「僅有一家在左近」的「琴行」。

早上看到兩則新聞。一則論述80後當管理層兩面不討好,70後的看他們為「未夠班」,在90後面前又沒有威信,接受外國教育的又不適應本地辦公室文化。報導訪問了人事顧問,顧問亦只能指出三代人的不同,而未能提出具體解決方法。

其實,如果我們老是抱著下屬是「被管者」,上司是「管理者」的這個奴隸社會流傳下來的觀念,也許永遠都無法突破在「層級關係」中必然會被放大的「文化差異」。只有我們把「層級」這個最大的文化差異去掉,視彼此為「角色不同」,才能締造更和諧的辦公室和更有效的領導。

聖經記載耶穌的十二位門徒曾爭做「大佬」,耶穌卻教訓他們說:「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意思是說,誰要當「大佬」的,就要願意作「細佬」們的僕人,服侍他們,那你就有資格當「大佬」了。

耶穌不是說,你們當中如誰想當「大佬」,就要有威信、要聰明、要有功績、要「夠班」。在耶穌的觀念裡,願意降低身段服務別人的,就是「夠班」的唯一條件。所以耶穌作為老師,竟然親手替學生洗腳。洗腳這個動作人人都有能力做,但不都願意做。能做到這種地步的上司,有誰不服?

另一篇新聞報導廟街和興飯店李老闆推出一小時$68放題,吸引不少食客,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守規矩只吃一小時,但短短一週已做到收支平衡。報導中有句說話特別能打動我──就是老闆說:「有幾何見到個個開心咁來,又好開心咁走,已經賺左好多」。

誠然,上班不開心,是因為我們不是「開心咁來,又好開心咁走」;進入琴行學習的,沒有幾個「開心咁來,又好開心咁走」。那麼,我們有更好的對待工作的方法和有更好地營運音樂教育的方法嗎?

一項吸引人的生意,我想需要有一個Higher Purpose。Higher Purpose不需要是一個偉大的理願景,而只需要是一個別人願意去支援和與之建立關聯的任務。李老闆的心願是用自己的資源回饋社會,我是顧客的話我會幫襯,因為「回饋社會」是我願意支持和樂意成為一份子的運動。

開辦教室,我的Higher Purpose是「讓音樂平易近人」,因為我來自基層家庭,學長笛、學豎琴是妄想;我要上班、要照顧家庭,生活已經足夠刻苦,不需要更多的刻苦(練習)。平易近人的放題和音樂課,必定有人前來拿著數,必定有人濫用,但這些人始終是少數,只要抱著服侍別人的精神,得到的必定比失去的多。

聖經中有「五餅二魚」的記載。那時數千人跟隨耶穌到野外聽道。到晚飯時間,門徒提議耶穌叫群眾解散自行到附近找吃的,耶穌卻要門徒拿出自己身上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說可讓數千人吃飽。結果,所有人吃飽之後 ,耶穌吩咐門徒收集吃剩的 ,而「廚餘」竟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很多人看這是一個神蹟,是耶穌把食物增量,以至可以分給所有人吃,而且還有剩。但更加可能的,是其實大多數群眾都應像門徒那樣帶備了足夠的食物(就如我我們不會不帶食物就去遠足),只是收起來裝成沒有可吃的。耶穌知道如所有人都貢獻食物,必定足夠食用有餘。所以他帶頭拿出食物分給旁邊的人,讓群眾可以仿效。結果,耶穌所預知的沒有錯。

在資本主義觀念裡,我們常講「競爭」,在辦公室「上位」也是競爭行為。「競爭」背後的思維就是經濟學的支柱──資源是不夠供應所有人的需要,市場不夠容納所有「競爭者」。而聖經提出了另一種的世界觀:資源是足夠供應所有人的需要有餘的。

$68任食也好,$100任學長笛也好,只要放棄「不足」和「競爭」的心態,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聖經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們都生活在「層級」、「不足」、「競爭」、「上位」、「威信」、「要夠班」等思想框框下而不自覺,以至工作以至整個人生都不能「開心咁來,又好開心咁走」。

人,無論夠班不夠班,最終都只有一個位置可以上,就是「神位」。所以,「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 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傳道書9:9)


訂閱錄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