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IDEA #185:放下見識,尋找指定席

除夕又到了。早於數星期前,已開始在未來年表中描繪來年及往後數年的大計,今天也會探訪九龍塘B醫院,為09年其中一個重點目標做點預備功夫。

對於未來,要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的話,那會是“當一個與別不同的人”。即使從事與別人相同的行業,也要以獨特的方法去做得比別人更好。當然,常掛在口邊的愛、誠實、和感謝,仍舊會是我的核心價值。

大學畢業,同學們都為了前途和識見,努力進入大公司。與此同時,亦有人不惜離開很多人夢寐以求的McKinsey顧問工作,建立自己的安老事業,還辦得有聲有色。中學時代友人所服務的海底電纜公司,年營業額超過二億,員工也只不過區區七名...

一兩個例子,不能代表什麼。不過在網絡時代,世界的確變得更加平坦,“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各從其類、各從其職,不必過於介懷舊時代的觀點。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傲視同群。這個位置,只有你可以占有,是一個上天指定給你的獨特席位。在那裡,你能夠不戰而勝,就如在電影“Twilight”中,男主角Edward Cullen對深深被他吸引的女主角Isabella說:

Everything about me invites you in. My voice, my face, even my smell. As if I would need any of that. As if you could outrun me. As if you could fight me off. I'm designed to kill.

他的外貌、魅力、和體魄,都是為了能吸引人靠近並奉上自己而與生俱來的。即使他什麼也不做,獵物依然自動投懷送抱。

很多人羨慕別人擁有的和知道的比自己多。見識的多少,只是相對性問題,亦不直接反映人的能力。我不是比非洲人能力高,只是我比他們幸運,生活在香港而已。但在非洲人的領域裡,他們的見識定比我多很多。在他們的地方,我可能連一天也生存不了。

無論能力高低,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均有限,不可能對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所了解。變得真正有見識的前題不是進入一間怎樣的公司、擔任個怎樣的職位,而是在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中做最好的自己。何でも知ってる人なんていない、好きで得意な分野で自分を磨こう。

身處不屬於自己的位置,你只會看到別人收入如何豐厚、前途如何光明,令自己意志消沉、自己討厭自己,最終弄得身心疲累。每個人生於世上都是獨特的,在所擁有的條件下,以獨自的步伐做自己愛做而又對社會有貢獻的事,並感謝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天,才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自分は自分、世界に一人きりのユニークな存在なのです。毎日に感謝して、新しいことに向かっていく。あくまで自分のペースで!

在新一年來臨之前,問問自己

Am I designed to kill in what I'm doing? Where is my designated seat in this world?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IDEA #184:得就係得

經濟不景,很多人選擇安全至上,保住工作,有的人則繼續尋求理想。

很快,妹妹失業已幾個月。她是個比同年紀的女孩子要成熟的人,在之前當管理見習生的一段日子裡,似乎找到了怎樣的工作才適合自己,每天工作到夜深的生活,亦不是“我的志願”。

上星期三前往某上市公司面試,過五關斬六將後,深得would-be boss的欣賞。的確,80年代出生的“小朋友”很少有她的經歷和成熟,但同時又能保持小妹妹的活力,不像她哥哥那樣是個“老人精”。

查問家宅出身以後...

“這職位我最多只會給你11k,那你會給多少家用?”
“我想也要4k-5k才夠。”
“那你會否不夠用?”
“嗯,在行內我是出名的'han妹'啦!”

簡單而真誠的答案。真誠而又懂靈活變通的人demand over supply,怎會失業?

人事中介公司說她經常轉換工作,客戶不喜歡。常轉換工作不好,是舊時代的想法,如大前研一所說,“新大陸では社員の定着率で会社を計らない”、在新時代裡,員工越穩定的公司其生存能力越低。我想,最重要的是人格。經過深思熟慮以後轉工,沒有任何問題。

無論如何,接見她的高層都給了她一個滿意的笑容與及進入下一輪面試的機會。

無論經濟好壞,生命和時間都照樣流逝,實不應因為短暫的經濟環境問題和一些普遍存在的偏見,而采取消極態度。“做住先啦”,不是負責任的行為,正如你不想你的老板對你說“請住你先架炸”一樣。

今天是第二輪面試的日子,相信即使有五輪面試,也一定難不到她!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IDEA #183:懶人原則 - 整理家中雜物的簡單方法

晚上和朋友逛實惠,對方說剛從那裡買了一個光碟櫃。我"黑心"的說了句:“看你能堅持用多久!” 光碟櫃設計的出發點雖然好,但使用麻煩,以朋友的"耐性",似乎難以持續使用。(當然,還是希望我的預測出錯)。

光碟櫃樣子像個抽屜,裡面附有多個有編號的光碟套。最前面的套子裡有一張索引卡,用以寫上光碟名稱和對應編號。因此,使用時一定要緊記將光碟依號碼順序排列,並要保持更新索引卡,系統才能運作正常。

大部分人不善整理,主要是因為沒有收拾好的物件太多,以至不知從何做起。因此,整理物件時,最重要的是找個簡單直接、不用怎樣思考的方法。此外,也盡量不要設置太多規則(如光碟套要按數字順序排列,並不要疏於更新索引卡等),以免心理負擔過大,最終失去整理的動力。

除了減少負擔,良好的起始環境亦非常重要。邏輯上雖然有點矛盾,但整理開始前必先要預備一個"整理好的環境"。眼見雜物堆積如山,很難會有心情去將它們收拾好。"橫豎都是亂,也就由得它吧",是很正常的想法。

營造"整理好的環境"的最佳辦法,是將有待整理的物件一次過全部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實行"無眼睇",將物件置之不理一段時間。這個臨時物件“集中營”那可以是巨型紙箱,也可以是高櫃、甚至是一整個房間。將礙眼的物件擱在一邊後,環境便能迅即回復整齊。情況有如在電腦的桌面上打開一個新資料夾,然後將所有未能收拾的檔案移動到資料夾中一樣,你會立刻有煥然一新的感覺,並產生進一步整理的動力。

預備好環境以後,可定出一個時間(或分成多次),從“集中營”中將同類的物件抽出,轉移到另一個“中途存放點”,並順道檢討是否有更多可以仍掉的東西。例如,資料光碟,不論內容都可先拷貝進硬盤中,舊文件亦可一律掃描進iPhotoPicasa等照片管理軟件,書籍則可扔進小紙皮箱中。

經過以上兩個階段,混亂的範圍也就由整間屋子縮窄到特定的地方(集中營> 中途存放點)。中途存放點雖然仍存在一定的混亂,但由於範圍不大,在考慮"勞動對成果"以後,還是一個非常可以接受的混亂。如果你要求比較高,大可再行定出時間,將中途存放點的物件,作更精細的分類,或將它們移送到專門的存放處(書籍 > 書櫃,雜物 > 雜物櫃;文件掃描檔 > PaperPort的類文件管理軟件)。

這種先暫緩考慮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物件的最終存放位置)、逐步限制問題範圍的原則,日文稱謂ものぐさ原則”(Monogusa Gensoku,懶人原則)。由於每次只執行一個簡單的步驟和作簡單的判斷,腦袋的負擔因而能減到最低。負擔低的、容易做的,才能持之以恆。解決其他複雜問題,懶人原則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滿屋雜物,很多時都是因為心目中理想的整理方法過於繁複,要做的決定也多,以至產生不想幹的感覺(Procrastination)。如果你只是想"話知你,全部野放曬入衣櫃,之後先慢慢諗點搞"(也就是民間智慧所講的"無眼屎乾淨盲"),那就不會覺得收拾東西是件令人苦惱的事。

日本著名美術指導佐籐可士和(UNIQLO的logo便是他的作品)便說:“空間整理只要決定好外框形狀,就很容易掌握”。物件的臨時集中營及中途存放點所提供的,就正是那個我們缺乏的"外框形狀"。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IDEA #182:眼睛看不到的,才是重要

護士朋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任何心事秘密,我都會如實告訴她。不過,護士有個不良嗜好,就是喜歡儲存物件。大小紙箱、文件、衣服,布滿客廳。(壞)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我們沒有任何人能夠、或應該去否定某些事物對他人的意義,因為重要的東西,肉眼看不見。

“單單那一朵玫瑰,比你們都重要,因為她是我用心灌溉的花兒。”

這是《小王子》中描繪的一個畫面。對於小王子而言,這朵玫瑰花為什麼這麼特別?因為他花了很多時間照顧她。所以,這已經不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而是心之所繫的重要生命。

事物反映出你的心。重要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存在的過程。所以小王子說:“重要的東西,肉眼看不見!”

世上一式一樣的事物很多,但即使是相同的一件衣服、一首歌,對不同的人都有獨特的意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以獨特的過程,與這些事物相知相會。豐富我們人生的,或許就是這些看不見的過程。

小王子與狐狸相遇,小王子問:“什麼是建立關係?” 狐狸回答說:“對我而言,你和其他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對你來說,我也只不過是一隻狐狸。但如果你馴養了我,對你來說,我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

人與人在建立關係之前,各不相干,另一個人的存在,既不美好,亦不是壞。由於人與人的相遇,彼此才開始建立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見的關係,那關係才是美好的。一件事物,會因為你用心栽培而變得獨特;一個人會因為你心中的掛念而變得別具意義。

我是個會玩弄音響但同時又會與公仔“談心”的男孩。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這是無聊"低能"的行為。但請記著,公仔只是眼見的東西,它代表著眼睛所看不見的、更為重要的東西,這東西只有當時人知道、只有當時人明白。

希望在你的人生中,也能找到一些即使別人看來是毫不起眼的,但對你而言卻是獨一無二的人和事物。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IDEA #181:會解雇人的才是好公司

2008年很快就要過去,又是訂立新一年目標的時候。訂了的目標,雖不一定能全部實現,但能夠切實的描繪自己的未來,本身已經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早兩天地鐵發生故障,慢駛,剛好可以思想一下想做的事,並將其寫下來。此外,亦在全力閱讀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以協助制定個人發展的路向。

很快,在公司已經工作了兩年。總括來說,這是家富人情味的公司,絕大多數同事和老板均是一等好人,只是有的“指導性思想”我不敢苟同。

工作對我來說,是體現個人價值的活動,賺錢乃是其次。我的價值是愛、誠實、感謝:愛身邊的人,當個好人;時刻感謝幫助、支持和欣賞自己的人;不論自己的角色和地位,真誠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法律有問題的我必定會提出修改,但修改完成前,必定奉公守法。

希望公司變好,但以下的主導思想和基本因素不改變過來的話,能夠多生存多十年的希望不大。畢竟未來是個充滿未知的時代,沒有強健的體質和清晰的路向,將難以應付日後的挑戰...

  1. 能進來的人都盡量不解雇,能力不足的作內部調配,給與適當的工作(這是CEO在內部論壇中明確說明的)
  2. 很多事不用定義得太清楚,工作才會靈活
  3. 年度目標訂得越高越好;公司越大越高興;顧客說要什麼都說OK最好
  4. 老板要這樣做的話,也就跟從,不要挑戰;前人是這樣做的也就繼續這樣做,總不會錯
  5. 縱容一些人好管閒事,阻礙正常運作,在指導員工不要吹毛求疵和micro-manage的同時,將此兩種精神作十倍發揮
  6. 不放權,沒有career path

世界上很多的問題有如娼妓問題般不存在解(Solution),除非你能夠改變某些基本因素,例如每個功能正常的男人都獲分配一名妻子/伴侶,或令男人沒有那方面的需要/喜好(我和護士朋友稱它為Problem No. 4,第四類問題)。以上列舉的問題有的不存在解,但大多數卻是可以改善的。


(1)公司的員工無論好壞都加以保留,不可能組成精銳的部隊。此外,人越多,每個人能得到的權限和資源也就越少。權限和資源是讓個人得以成長的重要因素,個人有成長,公司亦會有所得益。每年淘汰員工,但仍能保持業務增長,才是理想。

(2)敢說公司從來沒有一個項目賺錢,核心問題在於高層不重視文件工作,不願意清晰定義用戶需求(User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和項目範圍(Project Scope)。Clarity makes things happen,應先定義清楚問題,然後以時間和預算作為籌碼進行談判和取捨,而不是將馬車放在馬的前面,因為有的事不想做、做不到,所以支吾以對,又或是將對方的合理要求說成是愚昧。

(3)常識說things don't get done if people don't do them,無論目標訂立得多偉大,沒有人做的也就永遠不會達成。開個Excel表,比較達成年度目標的預計所需工時與及實際可提供的工時,便知道哪些做得了、哪些做不了。如此簡單的功夫卻沒有人做,就連一個能顯示全公司所有工作的master schedule都不願意做,有如地鐵主控制室裡只有追蹤荃灣線列車行使狀況的顯示燈,而沒有追蹤港島線的顯示燈一樣。指示燈不完整,又如何能有效調度和指揮?

(4)員工做得不好,老板有責;老板做得不好,員工有責。每個人都需要其他人的反饋,明知高層錯了中管都不作聲、不監察,給你工資來趕什麼?

2007年2月,CEO對我說:“成日都諗'講佢都唔會聽、唔會改',其實唔係咁...” 先不理說話是否可信,但至少他是個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願意聆聽、願意學習的人。老板,都是人,沒有什麼可怕。

(5)此問題不存在解,也就不作討論。引述某高層:“對於呢個人,我無乜可以做...”

(6)同上。

2009年,希望能轉職一家更有common sense的公司。在此之前,我還是會用各種方法去影響相關人士、帶動轉變,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2008年12月8日星期一

音樂甜品 #25:認與不認 + My God Lives


明天又要為一個遲遲未能完成的project前往和客戶"講數"。


回顧歷史,每次遇上項目延遲,領導人皆會"落場解話",說很快就能完成,但我們都知道公司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和知識(某高層說公司不需要Project Management)去"很快"地完成project(公司亦從沒有一個project是"快"的),技術上的挑戰也相當嚴峻,到現時為止沒有人知道可以如何解決。

週五,領導人親自致電客戶...


"你上次話好快攪dim wor?!?!"
"其實,我們已經完成了八成..."


事實是,我們連問題怎樣做都還沒有想出來。這時想起克林頓的how to do it, not just to do it。

早上,剛好讀到這樣的一段:


上司や顧客に何かを頼まれた時、本当はできないのに「できます」と言ってしまうことがある。勇気を持って「できません」と言おう。その代わり、いつになればできるのかを伝える。そうすれば、闇雲に「できる」と言うよりも、信頼をとられる。
(柳川昌紀, 日本Recruit株式会社 Divison Head,屬下300人)
意思大概是說受到客戶或上司的委託,我們都傾向說"沒問題"。但不行的就應該說"不行",並指出甚麼時候才"行",這樣反而更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對於一個領導人,文章指出需要自覺自己的不足(できないことを自覚する)。

"認衰",是冷靜面對問題的第一步。不肯承認現實,不代表現實不存在,這是相當顯淺的道理。已經完成了八成,但餘下兩成要幹個半年以上的話,別人會怎樣想你?

錄流行歌和古典音樂,其實也會遇上"認衰"和"不認衰"的問題。


流行歌的重點表達的是樂曲的應有面貌,所以即使歌手功架不足,也會在後期製作時用人工方法修正至完美為止。所以最厲害的不是歌手,而是監製。表演的是監製而不是歌手。

古典音樂一定是一次性錄音,就如在現場音樂演出會一樣,強調的是演出(Performance)時的情景,所以即使演出有瑕疵,也要如實的保留在錄音中。

因此,錄製古典音樂,必須肯"認衰",我就是不行,又如何?錄製流行歌,"衰左"都不可以認,要麼從新錄製犯錯的部分(Punch-In),然後將各個完美的樂句組合(Comping)成最終的成品,要麼用儀器移除有問題的部分。

這裡,不想比較兩種取態的優劣,只是兩者反映的是兩種時間觀。


流行歌奉行的是在有限時間內做最多的哲學,歌手又要唱歌又要拍戲,根本不可能把歌唱好,那只好靠人工方法補救。 古典音樂的宗旨是把事情做好,沒能力做好的,也就不要做;不能"一take過"錄好的,也就不要獻醜。

據我所知,領導人不喜歡古典音樂...

說完一番廢話,送上昨天排練的現場錄音。此曲將會於舊同事婚禮中演唱。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無須說話形容的美

音樂加上集體的力量。

自小喜歡長篇大論,說少一點,就像虧欠了什麼似的;愛說個不停,從來都是我的優點,又是我的缺點。

隨著人的成長,漸漸感受到語言的制限。與顧問談了整天的project,發現很多事說也說不清,講了也聽不明,寫下的也可以不承認。幸好還有音樂,不需多說便打動心靈。音樂,加上青春的歌聲,就是如此美麗動人...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今日の筆文字 #3:韻


「韻」字,能令我聯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是中文裡我最喜歡的一個字。

首先,「韻」是母親的名字。據最近報紙報道某研究說,八成婚姻快樂的男性,他們另一半的價值觀和性格都和母親相近。我常提及的熊谷正壽社長,亦會特別為母親開設檔案,記錄和母親相關的事,然後定期根據紀錄問候母親。媽子性格開明,能歌善書,這個韻字亦是出自她手筆,

另一位和「韻」字相關的人是大學時代教我日文的Ms. Lai。她主修音韻學(Prosody),在她的影響下,不單掌握了不論學習任何外語都能應用得到的竅門,還練得一口自然的日文和英文發音(雖不能說很準確)。香港人說外語口音問題嚴重,掌握外語的韻律特色並加以模仿,了解廣東話韻律特色對說外語時的影響,並加以克服,對於有效溝通和個人形象都至關重要。

對於音樂,「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同一首樂曲,不同的人演繹有不同的效果,就是因為每個人的音樂中的韻(內部神髓)有不同的理解。音符代表的是音的長度和頻率,但透過音色和力度所表達的韻味,卻只能靠演繹的人去詮釋。你如何去修飾每個音符的音色、音量、與及音符與音符之間的平衡,就形成個人的風格和韻味。

用科學一點的方法說,聲音有其包絡曲線(ADSR Envelope),也就是音符由出現(Attack)、衰減(Decay)、維持(Sustain)、到消退(Release)的整個過程。對每個音符的ADSR部分作不同的處理和表達,便形成音樂的韻味。

韻味除存在於音樂,亦存在於人的名字當中。「韻」字可作為女子名使用,但現在已很少人使用該字起名。所以,對早前有一位叫X韻的年輕同事特別有印象。在香港,女孩子多叫「欣」和「敏」等,男孩子多叫「建」、「文」、「俊」、「華」等,沒有太多驚喜。日本朋友便說香港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很難記憶(其實除了名字,我們的思想、行為、嗜好、衣著、電話鈴聲,亦一式一樣,缺乏變化和對比。)。記得外祖父叫「榕秋」,祖父叫「濤湘」、外祖母叫「可以」,每個名字都很精彩、很有意思!

一個字是否有意思,取決於它背後的文化含蘊,並非個人主觀判斷。「欣」,意思單薄;榕,則令人想起榕樹的氣勢與及使用並賦予其脈絡的古詩、古文,如: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中的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劉克莊《榕溪閣》中的 "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

因此,字能隨著時間和用法的累積而增成長,並變得有意思。所以,給你一小時,你也無法向一位外國人解釋"食蕉"的含意,因為他沒有經歷相關的文化,你亦無法用說話使他們感受到那種文化。

最近,常有機構在報紙上聲稱能在幾小時內記憶大量生字。這些方法我在小學時已經認識,廣告所言非虛。但要理解生字背後的歷史和意義上的細微分別(Nuance),記憶法就毫無用武之地。

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先透過閱讀或聆聽對一個生字/用法產生印象(但還不了解其含意),然後透過翻閱字典了解生字/用法的基本意義,然後透過多讀使用例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蘊。只有通過此過程,才算學懂。憑記憶法,你不能夠分別Country、Nation、和State的細微分別。

為什麼說One country, two systems, 而不是One nation, two systems?
為什麼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而不是The United Country of America?
為什麼Smetana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叫My Country,而不叫My State、My Nation?

很多東西需要時間去感受和培養,不能貪快。現在盲目講求效率的人太多,很久沒有碰到有韻味的人了。有效率地生產垃圾,一定不是我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