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學習外語,有兩個普遍現象:
- 學英語的,多說得不準,說話速度快,滿口廣東音
- 學日語的,文法可以超強,聆聽一般,口語則多不行
語文是一個習慣系統,是一大堆的一般情況再加上更大堆的例外情況。不可以系統化的地方多於可以系統化的地方,所以語言很難"學習",越學越是不懂,靠直觀地死記,反而更有效率。
接觸語言,最自然的途徑是先聽,再講,進而書寫。但我們的語言課程卻完全相反,先教認字,再練聆聽,然後學習會話。習慣了用眼睛以後,耳朵和口便不靈光,又得另花時間訓練。
我教語言的話,一般不會用看的,一開始便靠聽來學習生字和文法。
"bonyari suru: 想像一個人在發'牛豆'的樣子。"
"nonbiri suru: 就是大雄那種德性。"
每一組聲音代表一個意思,很快就能將字義和字所代表的影像聯繫起來。由於一開始便是用耳朵去辨識文字,所以無需另花時間練習listening。
熟悉外語的語音後,只是將腦內的聲音樣本照本宣讀,口語會話毫無難度。至於寫,我手寫我口,正常智慧的人都可以應付得來。
語言的本質是語音,文字只是符號,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非本質的地方上,實在是本末倒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