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開支大概有兩種做法。其一是將扣除開支後剩下的錢存起來。第二個方法是預先存入目標存款數目,然後再為余數依各消費項目訂立預算,也就是所謂的Envelop Budgeting。
一般來說,第二個方法較為有效,這個月買衣服的預算快超支了,也就不要再買衣服了。問題在於到底如何分配收入?到底什麼應該花,甚麼不應該花?
花費有時是開支,有時是投資,只看花了多少錢,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會根據非固定開支所帶來的"價值"來訂立和檢討預算。供樓,租金,保險等具固定月額的洗費,由於調節空間不大,也就不花時間監察了。
首先,可以利用家計簿軟件或試算表記錄數個月的開支情況,然後便能夠得出自己的消費項目。如書費,電話費,購買衣服的費用等。
然後,在試算表中將通常出現的消費項目列出,並定下每個項目的價值基准,及價值的計算方程。
如“購書”的價值基准,會是"能應用書中學到的新意念",價值計算方程則是"書價x可應用意念數目-自我時間成本(<-這個稍後解釋)";外出用膳的價值基准則分別是"擴展人脈和快樂",及"食費x一同用膳的人數+快樂指數-自我時間成本(快樂指數純是一個arbitrary value,可自由決定)"。
同一個消費項目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意義,我提出的只是我的做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自行構思。
訂下價值基准及計算方法後,每次花費後,便可立刻知道所花的錢為自己所帶來的價值。月末,更可利用資料檢討各消費項目的花費和價值。價值比花費高比例高的,在以後可以預留較多的預算;比例較低的,又或是花費比價值多的,也就應調節消費模式或預留較少的預算。
剛才提過的自我時間價值,是我計算消費項目價值的恆常指標,因為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會自動以時間換取金錢。
請別人做要錢,自己做不用,也就自己做,是很普遍的想法。但時間是生命,是金錢,花了的就不能取回,所以不應亂花。時刻計算自我時間成本,也就能增強時間意識,減少胡亂花費時間(生命)的情況。
自我時間成本的計算方法是每月總收入÷每月總可處理時間。總可處理時間是你每天起床到睡覺之間的時間。假設我月入$20000,每天的可處理時間為16小時,以一個月30天計算,我的時間成本便會是:
$20000÷(480)=$42
我花費2小時買衣服的話,便從該消費項目之價值欄中,扣除$82。
透過時刻監察自己的花費到底是開支(價值比支出少)還是投資(價值比支出高),就能夠實在地管理自己的財政。正如昨天所說,增加適當的開支,反而能增加收入。而以上提出的方法,就是我判斷什麼為之適當和應花,什麼為之不應花的判斷機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