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整理系統的重視,源於我實在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整理:書刊、鬼主意、生活的感覺、感動、回憶、日記、反省、音樂、照片、筆記、影像、聲音、工作檔案,工作計劃、電郵、交談紀錄、書簽、書本、樂譜、金句、電線、雜物... 數量驚人。
最理想當然是所有東西都放在同一個地方,統一管理。但各樣"財產"的性質和載體相異,要統一管理頗為困難,起碼資訊和物件便需要不同的管理系統了。
物件,由於數量相對有限,收拾和尋找起來並不困難。資訊,每天都在增加,形式亦多,是最為頭痛的問題。雖然到現在為止,我的資訊整理法還未定型,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總結出幾個基本原則:
- 首先,將資訊可以分成輸入和輸出兩個範圍,各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 。
- 網頁和電子書等輸入類資訊要先打印出來閱讀,將重點用紙筆記下(輸出)後便丟掉原稿。(現在,我正在想到底以模擬方式保存筆記還是將其數碼化保存比較好。手寫筆記掃描進電腦可方便搜尋,但過程很化時間。保留原本的話,需要的空間很多,且難於尋找,但看上來比較有感覺。
- 輸入類的資訊由於需要進行閱讀和處理,所以先作簡單的分類會比較好。像“這個星期集中處理音樂相關的資訊,下個星期則主攻以健康為主題的資訊”那樣,一次過處理相關的資訊,就能增加效率,加強對資訊之間的關聯性之敏感度。
- 對於像鬼主意、生活感興、日記、反省、工作計劃和工作檔案等輸出類資訊,由於尋找和再利用的機會比較多,用數碼方式儲存會較利於搜尋。此外,由於這些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應盡可能多地保存,供日後參考。
- 無論是輸出類資訊也好,輸入類資訊也好,具紀念價值的要用紙張保存。一頁一頁看的相簿,始終比電子相簿更能打動人心。
雖然好像總結出幾條不錯的原則,但換個角度想,與其花時間去想個天下無敵的整理法,何不想想如何能將沒有用的東西丟掉?
人很喜歡以“他日可能有用呢”,又或是“很辛苦才得來的呀”為原因而收藏東西、保存關係。不幸的是,什麼東西都想保留的,結果什麼也沒有時間處理、什麼都找不到;什麼關系都想保留的,結果令感情超出負荷,以至忽視本來更值得重視、更值得珍惜的關係,到頭來得不償失。
試問自己你知道什麼要收納,什麼要捨棄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