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星期四

IDEA#140 讀書不實際?

明天搬家,路上集會暫停更新一天。所以這次想寫得詳盡一點,一篇當兩篇(笑)。

從小到大都喜歡讀書。透過讀書,能在幾小時內模擬另一個人的人生,又能用很少的金錢,去獲得別人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才能得到的經驗。看書的經驗雖不及親身體驗直接,但絕不能因此就否定讀書的價值。即使是上帝,也選擇了用書本來和人溝通。 讀書的效果如何,完全取決於閱讀後的跟進工作是否做得好。只讀不做,的確沒有用。

讀書的態度人人有別,我個人的話,會一面讀一面驚歎"原來是這樣呀",並一面想如果是自己的話那我會怎樣做。但有的人卻喜歡一面讀一面說"這個我都懂啦",又或是想"說是這樣說,但實際上不可能是這樣吧"。

看過不少日本大經營者的著作,全都提倡多讀,沒有一位否定讀書的價值。很多經營者更是一天看上十本書,每月看上數十冊的雜誌,即使在車上、馬桶上,都要讀書。好書,都是經驗之談,何來不實際?

不實際,是因為沒有做好閱讀跟進功夫,沒有實踐,不是因為書本本身不實際。

近來公司的大項目出現嚴重問題,客人下令重新整頓,否則警告會"影響"(他動詞)商譽。對方的項目經理指責項目欠缺必要的文件,已有的文件又做得不到家,項目管理的methodology又不清晰,直指“你們不單是performance有問題,連quality都有問題”。高層最不喜歡的Change Control Form, 現在由客人“仗義”提供,文件相信都要讓對方指揮編寫。自己的公司被人牽著鼻子走,相當“無癮”。

記得在項目投標階段,有幸參與項目計劃的編寫工作。由於缺乏經驗,又沒有可請教的前輩,只好參考書本理論,再結合系統開發經理的現場意見來撰寫計劃。招標期間,高層被人問及methodology問題,由於沒有,只能胡扯。回來後召見我,說我的計劃過於“暴露”,不合實際。可笑的是,客人現在投訴的問題,就是高層說過於理論、不想暴露、不設實際... (不喜歡面對),而摒棄的部分,而這些問題全都能從項目管理書中找到。

是書本不實際,還是有人低估了"實際"?

本田直之是一位我很尊敬的企業經營者,他的多讀理論對我影響很深。本田從不提出書本看了沒用的論點,相反他會提出相當具體可行的方法,去教導人如何運用書本知識到現實中。

他的公司於2001年上市後由於大客戶撤出,導致業績下滑。面對失去,公司彌漫著負面和放棄的情緒。分析市場環境後,他認為業績問題純是由於員工缺乏當事者意識(業績差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市場的問題)所致。要挽救業績,必須先建立當事者意識。在全公司都彌漫著負面情緒的當時,要改變意識,談何容易?於是他就利用讀書,去改變員工的意識。

他看到一本又另一位經營者所寫的書,講述一家公司怎樣透過會議提高員工的當事者意識,使公司的業績回復增長。讀後,他覺得書中提及的公司和自己經營的公司處境極為相似,有值得學習借鏡的地方。不過,只有CEO一人了解,其他員工不明白問題所在是沒有用的。於是他為每一位員工派發一冊自己讀過的書,又將讀書學到的心得寫成筆記,一同派發給員工,提醒他們要留意的地方。透過讀書,讓所有的員工對公司的狀況加深了解後,本田才召開經營改革會議,就書中提出的論點進行多次激烈討論,一同找出改善業績的辦法。

高手,就是這樣的管理公司、這樣認真的解決問題、這樣實際地去運用書本的知識。

說回大項目的問題。某天高層突然召集所有負責項目管理的同事前往他的房間開會。公司文化,會前必定沒有agenda, 會後必定沒有minute,所以要等進入房間後,才知道高層是想“了解”各人在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並籍此討論訂立一套project management的practice。估計他想火速建立一套“methodology”,回應客人的指責,並安撫客人。

此次會議,問題有三:

  1. 問題一:如此大的議題不可能在一次討論中達成結果
  2. 問題二:在沒有討論框架和共同的問題意識下,不可能進行真正的討論,只能發表講話,浪費時間
  3. 問題三:Methodology是基礎問題,應在日常營運中慢慢建立,沒有理由現在才緊急討論

結果,Senior同事提出項目中的角色要分明等的論點,但基於公司資源分配和做事方式特殊,我認為角色分立基本上行不通,“講左等於無講”。反而,角色無需分立,一人可飾多角,所有人可以參與所有的角色會比較可行(但要在每個角色中都訂立一名領導者)。由於討論本來已經不著邊際,再提出論點,只會令討論混亂。所以決定不講話,務求讓會議盡快完結...

現實,是很複雜的。問題,乃又現實中各樣複雜的因素交互影響所構成。解決問題,先要將其簡化、抽象化、和結構化,才能找出問題核心所在。書中的理論,其實就是複雜事物背後的基本原則原理。運用理論,能幫助讓我們集中火力對付問題。凡事都講“實際”,見步行步,不理後果,將複雜進一步複雜化,根本不是在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