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IDEA#135 讀書的時間意識與目的意識

下午和同事談起看書,發現大家對書的價值看法很不同。同事喜歡借書,只有有重讀價值的書才會保留。我喜歡買書,因我喜歡看日文書,日本作者都擅長將事物體系化和可視化,中文書在這方面網塵莫及。所以,只好繼續以高價崇日。

我每個月花在購書上的開支與收入不相稱。但記得日本經營顧問公司CEO本田直之說過,他當年到美國讀MBA, 發現同學們都能以驚人的速度閱讀外文。於是他鼓起拼勁,學習如何能多讀,而且即使沒有錢"開飯",兩年來天天吃面包,買書的錢也不省。

對他的經驗印象很深刻。之後,我亦告訴自己什麼錢也可以省,書費不省,讀日文要如讀中文和英文般快。練習了四五年,一般的日文書都能以near-native的速度閱讀(當然有很多字還是不懂),考日文能力試也可以不用溫書並及格(當然不會高分)。

書要讀得好,才不至於浪費金錢。要讀好書,需要有時間意識目的意識

做事有目的,只做和目的相關的事,無關重要的"求其"做又或是完全不做,是最cost-effective,最節省時間的做法。時間意識,在讀書這個層面上看,就是時刻注意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在一本書本上。書讀兩個小時,可能已吸取到80%的養分,其余的20%可能過於艱深,又或是並不適用於自己。用那些時間來閱讀其他的書籍,反而更有成效。

為了體現前述兩項意識,買回來的書我會在封面上標上價錢、購買日期、開始閱讀的日期、讀完的日期、以及閱讀該書的目的。有需要的話,還會加上作者背景資料。對於具實務經驗人士說寫的書籍,我會花多花時間閱讀;理論化的書籍,大學時會花時間鑽研,現在年紀大了,草草讀過便算(有時理論很精彩,值得一讀)。

價錢和購買日期,可以作為該月書費開支的紀錄。開始閱讀日期和完成日期,可提醒自己所花費掉的時間,作為日後檢討所花時間和得益是否合比例。閱讀目的,則決定讀書時時間應花在怎樣的資訊上。

如今晚購買的關於人際關係的書,閱讀目的是要檢視自己對朋友和重視的人這兩種人的態度是否正確。書中分成四個部分,探討對待同事、愛人、朋友和家人的原則。由於自覺和同事及家人相處沒有大問題,而如何對待朋友和愛人,以及兩種關係有什麼不同和共通之處,卻是我最關心的。所以我應該花時間在中間的兩部分。其余的內容,只需快速瀏覽一次便算。



對於另外一本書,我會寫上作者是何許人也。船井綜合研究所(船井總研)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經營顧問(Management Consulting)公司,相當於外國的McKinsey,裡面工作的都是精英。所以,我閱讀時會特別留意那裡的人的做事態度,和我這個不是精英的所認識的,到底有什麼分別。



讀書前,看一看話事貼,就能提醒自己哪些是重點,哪些是枝節。填上結束日期後,好的書則如同事般保留予日後重讀。不需要重讀的,也就可以安心送給朋友或轉賣二手書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