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IDEA #354:世界需要核能嗎?

嚴格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Idea。

到今天爲止,有兩大新聞。一個是林峰事件,一個是核電危機。對於醜聞和緋聞,我一向主張立刻承認,這是最快令事情降溫與及得到同情的做法。當然,牀上照最好不要拍到臉,拍到的話,要和核廢料一樣小心處理。又當然,最安全的牀上活動,應該於婚後進行。若以標準男性思維思考,無需婚姻通行證都可以自由出入情人反應堆“堆芯”,那還結婚來幹什麼?

至於核危機問題,不得不思考世界是否需要核能?又或是說除了核能,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美國非牟利機構TED在2010年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辯論,請來兩位我也不太認識的專家,討論核能的優劣。整個辯論非常精彩,除了要留意正反雙方的理據外,也特別要留意他們所採取的角度。



正方採取的主要策略是描畫一個願景和大圖畫,提出了電力需求的現實問題,以及核能炭排放和占地比較少的理據。而令人最深刻的是他指出核反應堆將向小型化發展。不過,小型化和核事故風險之間的關係,似乎沒有說清楚。聽完整個演說,印象是“核科技將會越來越先進,核能會成爲主要能源”,對“是否需要”,沒有足夠說明。

反方則提出大量數據,雖然沒有時間細心看數據,有的也看不明白,但整個演說的脈絡都很清晰,而且正面回應辯題,就是“世界不需要核能”。其中較具說服力的是建核電廠而不是風力發電站的機會成本(9:45),與及實際佔地(Footprint)和風車間隔(Spacing)兩個概念的澄清部分(11:40)。而最後一張幻燈片中那個翠綠的城市與核爆的比較,在今天看來更是非常的真實。



所以,這場辯論,純粹從技術角度,我會投選反方一票。主持人的完場功夫一流,說因爲正反比例由辯論前的75%比25%變成65%比35%,反方成功改變部分人的想法。所以,雙方打和。

誠然,是否應該使用核電是個複雜問題,思考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很難說那個角度比較重要。台下提出的“核爆的風險比炭排放引致暖化的風險低”是很強的論點,“核廢料運輸過程可能受恐怖分子攻擊”亦需要考慮。

個人的看法是要除看即時效益外,也要看那個方案的後果,我們能否承擔。核電廠洩漏出來的很多都是超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鈽-244的半衰期為8080萬年、鈽-242的半衰期為373300年,鈽-239的半衰期為24110年。因此,核輻射是永遠跟着你的垃圾,你子孫的子孫的子孫to the power of N都還要面對這些垃圾。

單從禍延下一代的程度和後續成本的高昂看來,最好還是不要用核能。1986年爆炸的核電廠,我們今天還要想辦法把裏面的輻射困着,而那個辦法只能有效一百年。如果核處理技術沒有大規模的進展,子孫每一百年就要爲這個歷史問題周章一番,永無止境。如戈爾巴喬夫所說,直到耶穌第二次回來,輻射還在...

以人類幾十年的壽命,誰敢說人“有能力”處理核問題呢?


訂閱錄音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