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IDEA #167 快與慢

從這個月起,我會長期訂閱日經商業Associate雜誌。這是一本以工作方法作為主題的雜志,每兩星期出版一期,每期圍繞特定話題訪問公司主席或是員工,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在大中華地區以至歐美,我想都沒有另外一本主題相類似的雜誌。可見日本仔對事物的深入研究有多厲害。亦反映整個社會的質素,因為如果沒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一本雜誌。

今期的主題是工作效率。踏足社會工作以後,效率一直都是我最大的課題,基於思維模式和個人選擇,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做事"快"。一方面知道"快"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基於自我保護意識,總會對凡事都要"快"有所保留。

之前讀安田佳生的著作,他的看法是"快"這種哲學源於美國,一個缺乏文化底蘊的國家。由於無法販賣文化和內在,也就只好講求效率。所以他提倡日本的企業應該以文化作為賣點,才能與效率和便宜競爭。法國紅酒的價值,就正在於其“慢”和文化含蘊。

雜誌這期的主題雖然是效率,但卻不乏有關反效率的內容。日本Top Sales和田裕美指出“慢”雖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但同樣是一種經驗。所以即使是無謂又或是浪費的工作亦應該做。文章的最後一段說看多一些,知多一些,享受浪費,從各種浪費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活出自己,就是在講求效率的時代中保持心力的竅門。

專題又訪問了資生堂(Shiseido)的市場推廣總監淺野矩美。淺野分享自己工作的流程,指出不能急上馬。每個推廣計劃他都用兩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去構思和收集資訊,透過整理足夠的資訊去了解工作的本質(產品的特質,客戶的真正需求),只有當了解本質以後,才會組織工作團隊正式進行生產。他認為"浪費"在事前准備的時間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本質,作出完成度高的工作。所以,他可說是以事前浪費(成本低)來客服事後浪費(成本高)的問題。另一位廣告公司的總裁亦強調他的公司是以重視前階段的准備,來達成與競爭對手的產別化。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商界人士的看法,而是藥師寺的主持安田暎胤的說話。他說在佛教的思想中,不是講效率,Doing More With Less,而是以最大的努力去達成最少的成果,也就是Doing Less With More。該思想的邏輯在於現在是過去的"果",又同時是未來的"因"。現在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好的"因"),將來便會結出大的果。成果,需要一點一點的累積,長期的成就產生自一小點一小點的努力。講求效率,不斷追求效率,等於在有限(時間)中,追求無限(效率理論上沒有上限),目標無限大,則達成目標時所伴隨的痛苦也就無限多,實在是"揾來搞"。一點一點慢慢做,慢慢累積,一樣能夠達成偉大的成果。

所以,效率不是絕對的真理。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快,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效率,而是應浪費則浪費,應慢則慢。人的設計本來就不是以效率作為首要考慮(因此才會產生各種都市病)。放慢腳步,享受過程,遲些達成成果又有什麼問題?天生快的也就以快為賣點,天生浪慢的,也就以質素和耐力作為賣點。正如安田佳生所言,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上進行競爭才是上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