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IDEA #397:大革新

(文章有點長,所以加入標題)

捉摸:
一段時間沒有錄製新曲了,因為一來正物色美麗的旋律,二來是更新了錄音設備,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

現在科技很發達,很多東西用軟件已經能夠完成,無需藉助體積龐大的機器。音樂製作虛擬化,從錢包和空間的角度看是好事。不過正如之前探討過的那樣,當事物過分電子化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從抓摸,感情上的價值也會降低。多年前用的MD機,現在拿出來很有感覺;多年前下載的MP3歌曲,依舊像賊贓(笑)。幾千元的機器,看到就會想摸摸;樣幾千元的軟件,很多時卻忘記了它的存在。

重新適應:
嚴格來說,要更新的項目不算少。不過財力有限,先從重點出發。首先是更換已經用了六年的耳機。新購的耳機不是大廠出品,但音質出奇的好。由於設計哲學不同,聲音也完全是另一個樣,需要重頭適應。製作音樂用喇叭比較正統,不過現在塞著耳朵聽音樂的人比家裡有空間放大喇叭的多,所以最近的製作都偏向倚靠耳機多。耳機和喇叭聲音分別很大,又是要適應的環節。

除硬件以外,也加入了新的軟件,主要是人工混響(Artificial Reverberation)和均衡器(Equalizer)等信號處理器。太技術性的東西不在這裡說,只想說專業級的軟件比半專業的“相差很遠”,不過也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去弄懂其脾性。懂得相機的人應該很明白這點。

去MP3化:
適應新器材,最重要的是聽聽別人的音樂在自己的器材上聲音到底如何。硬碟上有過10GB的音樂,但很久沒有想起他們,反而不自覺的走入唱片店,用手拿起一隻隻的唱片,逐一感受和打量。“去唱片店買,然後把唱片放進電腦,然後播放”此一連串動作,似乎為音樂增添了不少價值和重要性。用唱片來測試器材,耳朵也會豎得直一直,以免錯過“辛苦”購來的音樂中的任何細節。

MP3只需硬碟儲存,唱片就不可以了。買來了一個出口日本的風動CD架,衣架能隨風擺動,看著那麼多Hello Kitty頭在搖動,感覺很稚氣,即使我從來不是她的粉絲(有Miffy的就好)。



好器材不利好音樂:
一口氣買來六張唱片,逐一細聽,發現二十年前用古董數碼錄音機錄出來的唱片,音質比今年錄製的甜美很多。電腦是很厲害,可以調教的東西太多,很多時變得過分雕刻,雕了一整晚,才發現雕少幾刀效果更好。做好的音樂,應該用不好的器材。如英國新晉歌手 Rumer 說,用一般的器材錄,你就會盡能力表演得精彩,以克服器材的平庸。在購置更好的器材的同時,思想如何令表演更加動人,才是重要。

Rumer喜歡同時錄製所有樂器,只有有功架的歌手才敢這樣做:



新方向:
以往試過在假樂器上演奏,也試過自己和自己合奏,感覺都不及與真人互動一樣好。如何在沒有真人的情況下做到有真人的感覺,是現在構思中的課題。

在流行歌中,有所謂的Remix。Remix就是把已經錄好的材料切割後再行組合,變成新的作品。以往的Remix基於技術上的限制,只能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切割和組合。現在的技術很厲害,可以一個音一個音的切割,你唱“我愛你”,可以變成“我愛你愛我”或“你愛我愛你”,如果加入音高控制,更可變成“我愛你鵝我鵝你”...


訂閱錄音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