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IDEA #188:穩定非第一

昨天,在GoogleTalk上進行了以下一段對話:

Claudio: 你做董事長助理最好。

妹: 連9型人格都話我係。我都知,但要找個好boss好難...
Claudio: 呢個係
妹: 所以唔敢做。
Claudio: 但at least你要係你自己的好boss,對佢好D。

說出最後一句話,是因為有感妹妹是個既聰明的女孩,大公司面試必能進final interview,如果能夠克服迷失,找到自己,必定能活得更好。

若讀過Napoleon Hill等所謂“成功學”的學說,就必定會聽到“想要的就會得到”和“正面思考”等的理論。個人認為這些理論合情合理,絕對可行,只是大部分人都缺乏能夠容納和承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基本因素:接納恐懼經營者思考

心裡學家說人有五種欲求:生理欲求、安全欲求、集體歸屬欲求、承認欲求,與及自我實現欲求。


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生活坎坷的、不滿現狀的、做人不知道為什麼的,多著眼於最基本三層的欲求。追求穩定、害怕失業、害怕開罪老板,害怕被孤立、害怕和別人不同... 很多很多的恐懼。

首三層欲求是否得到滿足,非常取決於外在因素,因此這些人都害怕環境轉變,只有保持現狀,才能感到安全。著眼於低層次欲求所產生的恐懼、迷失,令人只好順從別人的本子辦事。發生問題,亦傾向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畢竟怪責自己比較安全,看起來好看,辦起來好辦)。

經營者,多強調自我實現,並透過自己的建樹去獲取認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工作,並企圖影響別人。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別人來決定,完全可以獨自尋找(當然需要過程),天時地利人和雖不能完全控制,但認識怎樣的人、想要怎樣的環境,絕對有自主空間。

從自我出發的人由於注重內在,不可控制因素少,因而更能正面地思考。沒有太多外在的打擾,思想也傾向較冷靜。所以, 先集中於自己(滿足自我實現欲求),其實比先取悅大眾(滿足集團歸屬欲求)更容易、更省力。經營自我的過程中,你不得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並清晰界定自己的責任和給予別人的責任(或需要別人幫助的部分),因而可以集中力量在自己擅長的一點上。容易做的事集中做,成功機會自然大。

熊谷正壽說“人不能超越理想中的自己”。若只求安全穩定,那就真的會得到穩定。穩定,不是人類最高的欲望,從穩定中你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當遇上不穩定、不安全的時候,還會迷失自己,退而求其次。所以,聖經說“不要怕,只要信”,而且“祈求的就必得到”。

大學畢業後,多數人計劃如何去工作。我大學畢業後,計劃如何去失業。沒有工作,最大的問題不在經濟上,而是在於對 別人對你的能力和態度產生懷疑 的恐懼。

你為什麼那麼長時間不工作? 

不是不工作,而是為未來做準備,培養一個強壯的心靈。這是面對未來最重要的工作,是非緊急但重要的工作。畢竟,二十多歲主動失業,比四十多歲被迫失業,風險低得多。

失業兩年半,不是學習不恐懼,而是學習如何去面對恐懼。恐懼承認了,也就沒有躲避的需要、也就能冷靜的做點事。每天都在躲避不安全、不穩定,什麼都不能做,只會加深不安全感。因此,獲得安全感的起始點,是先承認自己不安全。

即使你是打工仔,你都是自己的老板,都需要學習經營者思考,不要當一輩子安全第一的地盤工人。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