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生產管理

最近將購書的時間由星期三改到星期六。週六當日前往銅鑼灣,街上的人不見得特別多,也沒有很多女孩拿著花在街上走。或許無論在什麼日子,拿著花在街上走,總會引來很多奇怪目光,令人感覺不太自然。

在前篇所述的肺腑之言中,我提到無論每一位員工如何用心、拿取如何高的分數,個人總不能解決組織性問題及移除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樽頸。生產力高低,取決於經理和管理層,而非基層員工。不敢說我的見解一定正確,畢竟很多資訊我不知道。但優先解決整體問題,先從樽頸著手的邏輯,我很有信心是正確的。

從日常觀察看到公司以銷售主導,前線部門做事太多,系統設計架構(非“物件導向”)和生產部們的工作方式(長期“緊急”優先於“重要”,沒有采用正式的軟件開發和測試手法)根本不能夠配合。
整唔切,賣咁多,吹咁恆,把鬼咩?
對手公司規模只有我們三分之一,但能做相若的事(我不相信他們的同事比我們勤加班)。所以,若果管理得當,公司的人手絕對足夠。

父親從事工業生產多年,所以對於工業生產有些概念。凡生產就必定涉及排程(Scheduling)問題,需要高等數學配合經驗去解決(市面有很多排程專用的軟件方案)。公司安排工作的方法(其實沒有方法),看不到任何數學。只憑經驗,不講科學,效果不見得好。軟件是勞力密集工業,工資並非固定開支,增加銷售和增加利潤沒有線性關係,找尋一個最佳的利潤點反而更為重要。反正已經是市場領導者,做慢一點,改善產品質素和做事亂來的文化,長遠才可生存下去。

信心是有,但仍想找些支持。世事很奇妙,你想要的,有時會在不經意中降臨。

一到書局,便發現寶藏。日本仔工業生產有效率舉世聞名,因此他們亦特別多關於生產管理和排程方面的書籍。日本仔寫入門書有一手,就連生產排程如此冷門也有入門書。看到一本以飲食業和回轉輸送帶為例講述生產管理的入門書,感覺不錯,買了下來。讀了一點點,已看到什麼叫"係路", 什麼叫"唔係路"。


另外一個獵物是有歷史以來我買過最厚的外文書,超過550頁,書叫The Goal,是以色列一位物理學家所寫(現在當然已經是一位生意佬)。他以小說形式,講述如何運用他創立的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s)去改善組織的樽頸問題。書的主題,與我的論點有直接關係,希望一讀以驗證自己的想法。

書中提到改善組織的原則有三項:

  1. 找出組織中的樽頸,然後集中資源提升樽頸的表現。非樽頸部分可以先不理,直至原本的樽頸變成不是樽頸為止。我公司的做法相反,在個別部門做很多小事,去對應管理不善問題。日本仔稱為"部分最適化"( ぶぶんさいてきか、Local Optimization),效果極之有限。

  2. 非樽頸部分的生產效率不應高於樽頸部分。如果管理能力是樽頸,也就不要做比你能管理得好的多的事。如果程式編寫是樽頸,也就不要賣比你能及時生產的多的東西。

  3. 非樽頸部分不應有庫存(Inventory),因為它們對組織整體運作效率沒有貢獻。庫存只應該出現於樽頸部分,以防一時生產進度過於理想,令部分人或機器處於閒置狀態。我公司每個部門都有很大庫存...


非常簡單而具邏輯性。2006年看過為日本政府管理很多項目的專家岸良裕司所寫的關於改革組織的書,其"全体最適化"(ぜんたいさいてきか、Global Optimization)的思考方式也是基於以上三項原則,同樣非常有見地。

好書,要每天讀。現打算一天讀三頁,半年內應該能完成五百多頁。煩請相熟朋友督促提醒我不要脫期。謝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