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IDEA #264:判斷基準

以家長選校為例,談一下關於思考判斷的問題。

最近公司不少同事榮升Daddy Mummy,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為人父母,認識將來如何為子女選擇合適的學校和興趣班,是重要的課題。

最近在和民居食屋前老總渡邊美樹所主理的專欄中,有讀者來函問及到底應為兒子選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回應讀者所問,渡邊先生指「公立」或「私立」並非他要考慮的真正問題。選擇學校,子女能否在其中發揮個性及獲得成長,才是要考量的根本問題。

談到選校,作為家長及教育家的渡邊先生會考慮三點
  1. 首先,看自己是否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
  2. 其次,要看學校的辦學方針是否能體現其理念
  3. 最後,得親身視學,看老師能否落實執行辦學方針所提出的方向
要進行視學,是因為理念和方針屬於戰略層次,一般只反映校長的思想和意願,並不保證能得到落實。所以具體的戰術運用(日常教學),亦是選校時要考慮的重點。

考慮上述三項因素後,渡邊認為私立學校的辦學理念一般比較清晰。當然,子女的個性是否適合入讀某類型學校,亦需要考慮。

從以上問答中,可見:
  • 很多時,我們並不能認識問題的本質,以至從錯誤的方向(公立vs.私立)去考慮問題
  • 弄清楚問題背後的目的(為甚麼要如此麻煩去選校而不隨便找一所學校便算?),才能認識問題的本質
順帶一提,人的判斷很多時會受到不盡合理的假設和心理作用所影響。

例如,我們受事物的容易評價程度(Evaluability)影響,對於可量化的成就給與較高的肯定。學校以學生取得多少獎項、入讀大學率高低等作宣傳,原因亦在此。我們亦傾向覺得學歷高、年資長的人工作表現會較佳。

獎項數量、工作年資、學歷等數字,是容易量化的參考,令我們感覺容易下判斷,但不完全反映事實。所以不難發現渡邊所提出的判斷基準中,沒有一項是可量化的基準(他是日本其中一位不贊成以 成果主義 進行績效管理的經營者)。

此外,我們亦容易受不愉快的經驗所影響而莽下判斷(所謂的Snake Bite Effect)。經典的例子有因為誤吞魚骨受傷而決定以後不吃魚;常見例子有因為過往的失敗而從此不再踏足某個領域。

定立固定的判斷基準(如選校時看辦學理念、方針、和戰略戰術的呼應性),可助我們少受思考習慣和心理作用的影響,而能理性考量問題,亦可減少不少煩惱。瀏覽一下Yahoo!知識的 煩惱 欄目,你會發覺很多煩惱都是因為缺乏判斷基準而引發 (Yahoo!知識近來有被濫用的感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