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IDEA #435: 點止音樂會咁簡單

週日參加了老師舉辦的慈善學生音樂會,作了人生第一次的豎琴表演。雖然技巧不是很純熟,但能夠有七十多人花費幾分鐘“欣賞”自己在胡鬧,實在是很榮幸;抱著價值十多萬的琴,感覺也很滿足。

除了彈琴外,也架起了流動錄音室,紀錄整個音樂會的“盛況”。說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做現場音樂會錄音。和教會不同,會場三面墻都是玻璃,反射音很多,而且到處是小朋友,擺放錄音設備時既要顧及“人仔”們的安全,也要顧及收音,絕對是一項挑戰。

不過想說的並不是音樂,而是音樂會背後的事情。

豎琴是一種“富貴”的樂器,能學習的人除了經濟要充裕外,還要有足夠的空間擺放樂器。如音樂會裏用到的四個豎琴,就是由兩個家庭提供,琴價加起來接近四十萬港元。


在音樂會中表演的,除了富家子弟外,也有老師特別支援的來自基層的學生。他們沒有自己的樂器,家長也不像富裕家庭的父母那樣受過音樂教育。試想像當基層的家庭面對在場處於社會另一階層的人的時候,感受如何?別人的家庭能夠購買和提供樂器,自己卻沒有能力;別人的子女能夠說一口道地英語;自己的子女卻只能講港式英文;別人的子女穿得漂亮光鮮;自己的子女最多只能整整齊齊…


音樂會就如社會的縮影,強勢社群和弱勢社群共聚一堂,如何調和雙方的距離,照顧後者的自尊和感受,實在需要智慧。很佩服老師作為一個基督徒盡力做了她可以做的事去俯就弱勢的人:
  • 首先,為避免基層家庭感到彈豎琴和辦音樂會只是有錢人的玩意而覺自卑,老師只穿一身黑色便服,連高跟鞋都沒有穿,以最平民化的服飾主持音樂會。
  • 在場有不少母語是英文和普通話的學生和家庭。老師只用廣東話發言,然後邀請兩位學生分別用英文和普通話翻譯,儘量不顯露自己,以拉近自己與基層學生的距離。
  • 會場設有小食,由富裕家庭提供,但老師限制他們不可提供太高級的食物,食物也要容易拿走和家人分享。
  • 限制富裕家庭的學生不可佩戴首飾,並且盡量穿著平民化的衣服。

作為老師,最重要是身教。這個音樂會中,我學習到的不是如何演奏豎琴,而是如何處富貴、處飽足,但依舊克己謙卑。教豎琴的確能賺很多錢、能認識很多有錢人、能天天穿晚禮服,但哪又如何呢?

讀書、找學校、見工、談生意、晋升員工,我們的社會都慣看有沒有料子、有沒有自信、有沒有Qualifications、有沒有A、有沒有B、有沒有C,永遠都講求“有”,從沒有想過如何“沒有”;以自己的沒有去造就別人,讓別人可以有。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很多人由於無法競爭,所以變得自卑,失去了自我形象。所以,能夠讓一個窮孩子能夠吹長笛甚至彈豎琴,對於這個沒有自己的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有的人“沒有”,並不是他能力有問題,只是他出身不好,缺乏資源,爲什麽要因為他們沒有而不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好學校,好工作,好機會)呢?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得人,我們雖然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但可以在所處的環境裏突破常規,讓沒有的變成有。誰說沒有錢一定不可以彈豎琴、吹長笛?我就要讓你可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