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IDEA #436:全息整理(九) - iPad不是硬碟

話說最近豎琴老師和同學都購買了新玩具(iPad),遇上了不少使用上的問題。分析之下,都是源於對產品的設計概念不理解,以至未能改變使用習慣,甚至對產品產生懷疑。從事IT這幾年,體會到如果用戶不理解設計動機或概念,如何教他們都不會用。

“一理通百理明”,知道“原來如此”的話,具體使用方法自然可以透過Trial and Error去解決。

關於iPad,有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其一,iPad的定位是一個檢視裝置(Viewer),用來檢視已經儲存於某個地方的檔案。而電腦就是一個編輯裝置(Editor),用來製作和修改檔案;也是一個中央儲存裝置,用於集中存放檔案。因此:
  •  不應該將唯一一份的檔案存放於iPad
  • 所有檔案應存放於電腦內,然後只將經常檢視的檔案同步到iPad
  •  經常編輯修改的檔案,可儲存於雲端儲存服務。這樣,你就可以於iPad修改檔案,然後於電腦看到最新的修改;或於電腦修改檔案,然後於iPad看到最新的修改
基於以上的使用方法,實無必要花費購買大容量的iPad,16到32GB已經夠用有餘。 電影檔很多的話,可以上載到YouTube成為私人影片,然後透過網絡觀看。


其二,iPad不是一個硬碟,不期望像瀏覽我的電腦那樣可以逐層檢視檔案。在iOS內,檔案是由個別的應用程式(App)自行管理,而不是儲存於像C:\User\Claudio\My Document那樣的結構下。因此:
  • 當你從Mail應用中打開一個附件,然後選擇於另一個應用中打開(Open in...),那個檔案將拷貝一份都另一個應用,而不是兩個應用共享一個檔案
  • 如果你一定要把iPad作為流動硬碟使用,將感到很沮喪
由於檔案的實體儲存位置是應用程式的內部,所以無需要“資料夾”那樣的分類裝置。在電腦中,你的想法是“我瀏覽一個Word檔案,然後雙擊打開它”;在iPad中,你的想法應該是“我的文件是用App X製作的,所以我先打開App X,然後瀏覽有關檔案”。


其三,iPad是個很好的資訊輸入裝置,運用Evernote或Scan Pages等應用,就能夠將腦裏面的點子或手寫筆記數碼化,然後加以分類。這些資料的主要儲存地點應該是iPad,於電腦同步只是用於備份。太舊再用機會不大的資訊,可永久儲存於電腦內而無需同步。

注意以上幾點的話,相信iPad就不會變成另一個“垃圾崗”,你也不會東放一點檔案,西放一點資料,讓生活比沒有iPad前更混亂。


訂閱錄音室

1 則留言:

Billie 說...

個人意見是iPad 是給有老花或是弱視的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