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IDEA #278:全息整理(三)

轉眼間,新年假期又過去了,明天便是開工大吉的日子。五天假期,用了一天興建“高鐵”二期、兩天製作情人節禮物、兩天進行資料整理,算是過得很充實。

今天嘗試將一星期的時間分配情況用Excel進行“可視化”,發現用在整理資料方面的時間少之又少,怪不得書櫃的空間越來越不敷應用了。所以,立刻在時間表中預留了幾段整理整頓的時間。

預留了時間,下一步當然是要設計整理系統。早前構思了用Wiki整理想法和經驗的方法,實行數月,效果不錯,但對於資料類資訊的整理,當時還沒有很完整的設計。

“資料類的資訊”(後簡稱“資料”),指的是一些如尚未閱讀又或是預先采購搜集,但尚未需要閱讀的文章、書籍,與及一些需要保存一段時間的數據(如財務報表)。

資料是引發想法、點子,和引導行動的原材料,有保留的價值。不過,由於它們只供參考,並非出自自己的腦袋,所以原則上不放到wiki內。除了不符合設計原意外,一個系統中放置太多類型的資料,容易產生雜音(Noise),影響資料的存取性(Retrievability),並非上策。

由於空間有限,要整理資料,將其掃描並數碼化是必然的選擇。接下來要考慮的,便是用什麼方式去歸檔分類,與及用何種系統去存放。

考慮因素一取決於資料的使用方式。一般來說,知識要轉化為行動才變得有用,而除少數情況外,我們采取行動是因為要克服某種問題或特定的處境。如果我們對要采取行動的領域並不熟悉,便要閱讀資料,借助別人的經驗訂出理想的行動方案(這至少是五型人的行動次序。對於其他人,可能會先采取行動,待行動完成後才檢視方案的優劣,或是做完便算)。因此,資料是根據處境和所遇上的問題而被存取的。整理資料最理想的方法,便是按情景進行分類。

說一點題外話,好朋友是個很有趣的人,會根據情緒來將MP3機裡的歌曲分類。高興的時候聽這些、想浪漫的時候聽另外一些,就連不同的筆記本也是根據情緒來分別使用的,初次聽到的時候實在是匪夷所思。不過,其實這是個很能配合整理對象特質的整理方式。音樂是為了調節和表達情緒而存在的,選擇記下某些東西,某程度上也是反映一種心理需要。所以,我開始想能否參考此方式去整理看上去很客觀的資料。

至於考慮因素二,則比較簡單。由於同一筆資料可以在多於一種情景下使用,只要有一個像Wiki那樣支援多重分類,並且能提供足夠儲存空間的系統,也就足夠。Google Document最近提供了上載服務,可以上載任何類型的檔案,加上支援多重分類,是很理想的資料管理系統,決定採用。Google Document的優點還有:


  • 免費1GB空間,每年付HK$40,便有20GB空間。現在的USB手指約$160 8GB,假設能用上三年,每GB每年的支出是$160/3/8=$6.7。Google Document的話,美GB每年只是$40/20=$2,比USB手指便宜三倍(除非手指能用上9年)。

  • Google Document擁有分享功能,存放於私人帳戶的資料,可以分享到公司的帳戶,那麼對於私人業務和公務都有幫助的資料,便可在家裡和辦公室都看到。如果將資料直接存放於Wiki中,在公司想看資料的時候便看不到了(Wiki有很多私人資料,雖然存放於流動硬碟上,但還是不要隨便帶來帶去比較保險)。

有了Wiki和Google Document,整個個人資訊管理基建便變得比較完善。編寫Wiki時如要參照資料檔,只要貼上Google Document的檔案路徑便可,相當方便(該路徑不會因為更改檔案名稱而改變,這點對系統維護性很重要)。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數碼化的管理方式。如果你喜歡寫寫畫畫,不介意“找不到”,那麼傳統的筆記本還是很好的(至少比較人性化)。

日本有一種非常好用的筆記本"ほぼ日手帳",既可以記錄行事計劃,又可以整理每日的所見所聞,是設計相當優良的個人資訊管理工具。搜尋了幾個中文的介紹,對該種筆記本的使用方法有詳盡的介紹,程度不亞於日本人。很高興看到有中國人如此注重個人整理工具的使用,如更多的人能注重整理,學習日本仔五成的"功力",我想中國制造的產品將比現在的好五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