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工作報告

不知是否鑒於課本售價持續上升,書商又流行隨印刷書籍附送電子教材,教育局於上周宣布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如何利用電子教材和電子課本進行教學。而這兩個禮拜的功課便是為公報中所提及的“首次會議”準備演講材料和協助訂立策略。如此重要的會議,主講者當然不會是我,但作為幕後黑手的一員,也感到壓力。(政府公告原文: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10/16/P200810160184.htm)

晚上跟從事教科書出版的朋友傾談了一會,發現出版社透過外購軟件,能夠將整本書在保留版面排位的情況下製作成電子書,並加入多媒體內容。此外,"間書",朗讀,和做筆記等功能似乎亦不難做到。如此看來,公司的電子書方案實在不見得突出,加上內容輸入方面麻煩非常,是大量應用時的一個隱憂,幸好在會議中可以暫時不提及。

政府公報提到專責小組會研究“引入電子課本及其他選擇”,可見電子書不會是唯一的選擇。

個人認為:
1. 由於紙面和電子媒體各有優勢,電子資源不會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兩者需要並存(Multiple-Channel)。
2. 鑒於成本和內容關聯性及統一性的考慮,紙面和電子資源內容不可能安全獨立,而是有一定的重覆性(Reuse)。也就是說有的內容會同時出現於紙面和電子媒體,有的則局部相同,有的則完全獨立。

基於以兩點,要有系統地推行電子教材,必須要有完整的內容管理策略,以使文字和媒體內容能夠被有系統地使用/重覆使用在不同的載體(紙面及電子載體)上。

談到內容管理,外國多使用XML技術及單源(Single-Source)的管理方式。出版社作為主要的內容供應商,還是以美術排版主導,采用文字檔作為稿源,再進行排版,不利於內容在多個輸出渠道之間的再利(Reuse)。

此外,書商以出版紙面內容起家,沒有有系統地規劃和設計內容在各媒體之間的分布該如何(外國稱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不利於內容的可再建構性和統一性。個人希望小組在研究各種方案時能一同考慮內容管理的問題。

內容管理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范疇,近來學習的編程語言(嚴格說應是"樣式表語言"),其主要應用範圍亦是在於內容的管理,再利用,和資訊呈現(Content Presentation)上。

自07年起,在公司的產品說明書上實驗采用XML和Single-Source技術,效果不錯。最近更成功將網頁完整轉換成PDF,將來希望程式能根據所選的出版渠道,自動選取適當的內容(Conditional Processing),以更配合個別媒體的特性(如紙面輸出,用內容編號#24567的段落;電子書,則用帶有超鏈結的#24568段落)。

如將來政府推行電子教材的話,能夠快捷的將內容來源高速轉換成所需要的表現方式(如網頁,字面書籍,演示文件,系統的隨機幫助[Context Help]),將能大幅減低製作成本和成品速度。人家花三個星期的排版工作,我用電腦三秒便能弄妥的話,應該會有很大的優勢(早前實驗將五十多頁的書進行自動排版,連同目錄和索引頁數的自動計算,只需不到三秒)。

可做的真的還有很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