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會見相識一段時間的朋友。她從來都是個性急的人,早上回到公司便早餐也不吃地做做做,希望盡快完成工作,因為她知道完成了一件工作以後,還有十多件等著她去做。我說這樣不好,因為這樣想每天就只能有5分鐘的快樂,那就是完成工作准備離開的那一刻。有時當日的工作做不完,就連那點兒喜悅都會失去。
早前我買了一個計時器,每次工作都先會設定時間,如15分,30分,45分等。然後就在所設定的時間內將那件工作完成。計時器會於限時前5分鐘提醒時間快到,那時我便會家把勁完成最後的一點點。每次能於限時內完成,都會感到滿足。將工作細分,每次限時15分鐘,心中只想著那項工作,忘記其他還沒有完成的工作,那一個小時便可以有四次快樂。
做自我評價的話,我會說我是個慢的人。慢,不是指手腳慢,而是一種保持平靜的心境。設定了時限,集中於現在,做好現在,bear only the next action in mind but not the next next action and the next next next action, 就能做到心境的平靜。也就是我所說的"慢"。
分享一個故事。從前一位大師帶著他的弟子上路。途中,弟子看到一位背著重物的老人家在不遠處的分叉路上,舉步為艱。於是弟子便離開老師去幫助那位老人家。但老師卻沒有讚賞他,因為從學生離開所應走的道路這項行為,顯示了他是如何不重視他當下需要做的事。人生就是由一個一個的"當下"所組成,對於一瞬間的輕視如果累積下去,也就會糟蹋整個人生。所以,我們不能不停想著未完成的事,又或是未發生的事,而浪費了那實實在在的"當下"。
過去幾年學習錄音,由於咪的靈敏度非常高,不能不一句錄上數十次,才能錄出好的效果。樂曲的旋律有如時間的流動,集中在樂曲的一點上,錄到最好,就有如將注意力集中於現在。學習去欣賞細微處的成功,就能養成心境的平靜。長笛是一件高度要求集中力和心理質素的樂器,心境煩躁的人一定不能學好,而且越快的樂曲,越要心情平和,才能夠好好控制身體。學習音樂,如果不能集中於一點,不能慢下來,永遠不能學好。
好的旋律,乃由無數演奏得好的樂句所組成;好的品牌是又一系列好的產品所組成。產品A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便力推產品B,然後產品C,以至沒有一個的質素是令人滿意,老問題不斷出現,最終只會貪快得慢。永遠做不出好東西,有要求的人會黯然離開,公司損失知識和人才,老板不會開心;買極都是爛產品,顧客不會開心。快是快,但沒有任何一個stakeholder是開心的,那做來"把鬼"?
集中於現在,慶祝一小點一小點的成功,然後往下一站進發,才是真正的快。走三步退兩步半,只是醉酒鬧事,不做也罷。
寫作時間:53分36秒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IDEA #167 快與慢
從這個月起,我會長期訂閱日經商業Associate雜誌。這是一本以工作方法作為主題的雜志,每兩星期出版一期,每期圍繞特定話題訪問公司主席或是員工,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在大中華地區以至歐美,我想都沒有另外一本主題相類似的雜誌。可見日本仔對事物的深入研究有多厲害。亦反映整個社會的質素,因為如果沒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一本雜誌。
今期的主題是工作效率。踏足社會工作以後,效率一直都是我最大的課題,基於思維模式和個人選擇,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做事"快"。一方面知道"快"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基於自我保護意識,總會對凡事都要"快"有所保留。
之前讀安田佳生的著作,他的看法是"快"這種哲學源於美國,一個缺乏文化底蘊的國家。由於無法販賣文化和內在,也就只好講求效率。所以他提倡日本的企業應該以文化作為賣點,才能與效率和便宜競爭。法國紅酒的價值,就正在於其“慢”和文化含蘊。
雜誌這期的主題雖然是效率,但卻不乏有關反效率的內容。日本Top Sales和田裕美指出“慢”雖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但同樣是一種經驗。所以即使是無謂又或是浪費的工作亦應該做。文章的最後一段說看多一些,知多一些,享受浪費,從各種浪費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活出自己,就是在講求效率的時代中保持心力的竅門。
專題又訪問了資生堂(Shiseido)的市場推廣總監淺野矩美。淺野分享自己工作的流程,指出不能急上馬。每個推廣計劃他都用兩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去構思和收集資訊,透過整理足夠的資訊去了解工作的本質(產品的特質,客戶的真正需求),只有當了解本質以後,才會組織工作團隊正式進行生產。他認為"浪費"在事前准備的時間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本質,作出完成度高的工作。所以,他可說是以事前浪費(成本低)來客服事後浪費(成本高)的問題。另一位廣告公司的總裁亦強調他的公司是以重視前階段的准備,來達成與競爭對手的產別化。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商界人士的看法,而是藥師寺的主持安田暎胤的說話。他說在佛教的思想中,不是講效率,Doing More With Less,而是以最大的努力去達成最少的成果,也就是Doing Less With More。該思想的邏輯在於現在是過去的"果",又同時是未來的"因"。現在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好的"因"),將來便會結出大的果。成果,需要一點一點的累積,長期的成就產生自一小點一小點的努力。講求效率,不斷追求效率,等於在有限(時間)中,追求無限(效率理論上沒有上限),目標無限大,則達成目標時所伴隨的痛苦也就無限多,實在是"揾來搞"。一點一點慢慢做,慢慢累積,一樣能夠達成偉大的成果。
所以,效率不是絕對的真理。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快,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效率,而是應浪費則浪費,應慢則慢。人的設計本來就不是以效率作為首要考慮(因此才會產生各種都市病)。放慢腳步,享受過程,遲些達成成果又有什麼問題?天生快的也就以快為賣點,天生浪慢的,也就以質素和耐力作為賣點。正如安田佳生所言,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上進行競爭才是上策。
今期的主題是工作效率。踏足社會工作以後,效率一直都是我最大的課題,基於思維模式和個人選擇,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做事"快"。一方面知道"快"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基於自我保護意識,總會對凡事都要"快"有所保留。
之前讀安田佳生的著作,他的看法是"快"這種哲學源於美國,一個缺乏文化底蘊的國家。由於無法販賣文化和內在,也就只好講求效率。所以他提倡日本的企業應該以文化作為賣點,才能與效率和便宜競爭。法國紅酒的價值,就正在於其“慢”和文化含蘊。
雜誌這期的主題雖然是效率,但卻不乏有關反效率的內容。日本Top Sales和田裕美指出“慢”雖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但同樣是一種經驗。所以即使是無謂又或是浪費的工作亦應該做。文章的最後一段說看多一些,知多一些,享受浪費,從各種浪費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活出自己,就是在講求效率的時代中保持心力的竅門。
專題又訪問了資生堂(Shiseido)的市場推廣總監淺野矩美。淺野分享自己工作的流程,指出不能急上馬。每個推廣計劃他都用兩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去構思和收集資訊,透過整理足夠的資訊去了解工作的本質(產品的特質,客戶的真正需求),只有當了解本質以後,才會組織工作團隊正式進行生產。他認為"浪費"在事前准備的時間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本質,作出完成度高的工作。所以,他可說是以事前浪費(成本低)來客服事後浪費(成本高)的問題。另一位廣告公司的總裁亦強調他的公司是以重視前階段的准備,來達成與競爭對手的產別化。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商界人士的看法,而是藥師寺的主持安田暎胤的說話。他說在佛教的思想中,不是講效率,Doing More With Less,而是以最大的努力去達成最少的成果,也就是Doing Less With More。該思想的邏輯在於現在是過去的"果",又同時是未來的"因"。現在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好的"因"),將來便會結出大的果。成果,需要一點一點的累積,長期的成就產生自一小點一小點的努力。講求效率,不斷追求效率,等於在有限(時間)中,追求無限(效率理論上沒有上限),目標無限大,則達成目標時所伴隨的痛苦也就無限多,實在是"揾來搞"。一點一點慢慢做,慢慢累積,一樣能夠達成偉大的成果。
所以,效率不是絕對的真理。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快,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效率,而是應浪費則浪費,應慢則慢。人的設計本來就不是以效率作為首要考慮(因此才會產生各種都市病)。放慢腳步,享受過程,遲些達成成果又有什麼問題?天生快的也就以快為賣點,天生浪慢的,也就以質素和耐力作為賣點。正如安田佳生所言,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上進行競爭才是上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