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IDEA #212:千吋電視不要買

周一假期,檢查眼睛以後順道探訪老師的studio,並試吹他新購入的手工製長笛 。

長笛由前山葉樂器的師傅製作。離開山葉後,他們於1992年建立自己的工廠,以Flute Master(魔笛)的品牌製造售賣自己的長笛。該笛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機鍵之間的距離很小,令樂器的平衡性佳,聲音更平穩。不過,近七萬多港元的售價,實在令人心寒。

最近開始接受一對一的健身訓練,漸漸感受到由此帶來的財政壓力。維持健康也好,維持興趣也好,"有錢"很重要。或許只是我不懂,總覺得一般人要投資在金融產品上是不盡理性的行為。畢竟,不是內行人根本很難弄懂產品的運作原理,用大量金錢購買不懂的東西,實在令人汗顏(當然,懂的話則作別論)。


講到理財,老師也有一手。


第一招,做專家
老師一生人沒有怎轉換過工作。年青時是位音響工程師,並兼任管弦樂團樂師,在退休後才專心吹奏和教授長笛。正職和兼職互相強化,也就成為專家。閱讀音響雜誌,才知道老師是香港第一個用電子分音(Electronic Cross-over)的老行尊,很受業界尊敬。當你成為某個專業的專家時,不愁會沒錢。


第二招,投資藝術品
此外,老師會收藏古玉、古董鋼琴、和手製長笛作為投資。現代社會,很難再做出以往那般出色的手工藝術品。因此,可以200%肯定這類投資比股票等更穩定,而且可以保證時間越久,價值越高。


第三招,保養身體,退而不休
自十多年前起,老師便開始早晚靜坐,即使沒有做甚麼特別的運動,年屆七十都仍然非常健壯。由於身體好,吹笛亦自成一格,因此退休後仍可以有可觀收入,加上古董保值,現金購買數十萬元的樂器亦不是問題。


從事財務策劃的人,總喜歡問人打算何時退休,然後根據預測的退休後生活年數和所想達到的生活水平,作為策劃的基本參考。概念是非常科學化,但"假設會有數十年沒有收入的生活,現在賺的錢未來用"的想法本身就存在問題:

  1. 錢會貶值,而且越早剩下來的錢貶值得越厲害。能對抗通漲的投資產品需要高度專業知識,不懂的人有機會得不償失。基金經理是否只顧個人利益你亦不會知道。
  2. 今天賺的錢幾十年後才用影響今天的財政靈活性。
  3. 面對不確定性,人的傾向是報大數,預留比實際需要多的資源去製造安全感。
  4. 今天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明天的需要應盡可能待情況清晰時才去判斷。


簡單說,其實就是機會成本問題。你現在就開始為一台預測在數十年後面世的1000吋電視供款,電視是否能如期出產,那時是否有使用電視的需要和環境,完全是未知數... 你公司的老闆會否提早十年二十年聘請可能需要的人?

所以,最簡單最化算的方法應該是錢待要用的時候才去賺(當然不能完全沒儲備,因為幸運的話,還是會有要用到1000吋大電視的機會)。錢,用的時候才搵,也就不會貶值,成本也就是最低的。就如有需要時才買電腦,功能和性能一定比幾年前為(預測性的)今天的需要而預先購買的電腦強。

當然,這是假設健康狀況良好,與及你擁有能夠換成金錢的技能或資產。資產應以懂得使用的東西為首選。懂,就確保你能換取到最高的價錢。

人說"病從口入",多數的疾病都是生活習慣病,像老師般每天進行保養維修,能夠一直工作下去的可能性還是相當高的。金融爆破的機會高還是患重病、又沒人供養、戶口又沒有錢,以致數十年沒有收入的機會高?我想是前者。畢竟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錢如何用也可以自主決定。資本主義金融系統的弱點則是結構性問題,無法預防,除非你不參與。

至於能否擁有能夠換成金錢的技術,以致在六七十高齡都還可以工作,則視乎你能否建立自己的品牌,能夠與別人形成差別,能否成為某個業界的第一人,成為專家。某些事,只有你能做到,又或是某些事你做得最好,而那些事對別人又是有幫助的,也就會有人給你錢去做。

所以,比較可靠的理財方式,或許應該是盡你現在擁有的能力和資源去

  1. 保養身體
  2. 找尋"志業",發展個人獨有、無人能及的技能
  3. 購買你懂得使用的資產

有健康和能與人形成差別,也就能有錢去購買你懂得運用的資產。有資產,便可以在需要時換成金錢。 不過,現在聰明人很多,教育又普及,要辦到第二點難度很大。但和別人一樣,也就總有一天會被淘汰。難,也得去做。

財務策劃師問我打算何時退休,我總會答"不退,工作到死的一天為止"。理由很簡單,"做到死"的生活比數十年沒有收入的"退休"生活更容易。況且,人的價值就是在於工作(貢獻社會),不工作心靈沒有寄託,更加容易失去生存的能力。

離開時,老師說:"七十歲人了,吹了那麼多年,還想怎樣?"

的確,七十歲人了,繼續吹得動黃金和白金笛,繼續能教學生,繼續能開concert,繼續能做喜歡做的事,仲想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