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IDEA #192:錄音室更新計劃

還有兩個星期便又大一歲了,是時候計劃一下送什麼禮物給自己。

2008年是不錯的一年,達成了“開設網誌”這個小夢想,將過往的錄音作品放到網上來。雖然聽眾不多,但仍是是個好開始。2009年,要像TVB天氣小姐般"跳出香港",將更好的作品上載到YouTube,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到年尾的時候,希望能收張比去年更好的成績表。

八年前初試錄音,用的是超慢電腦和勁差玩具咪。2002年,開始購買專業器材,認真學習錄音。錄了幾年,會見過幾位音響工程師,始知道家裡的儀器只屬於半專業級(semi-professional),和真正的Pro還有一段距離。雖然是後知後覺,但從基本學起,待耳朵足夠靈敏、技術足夠成熟時才購買更好的器材,亦未嘗不可。

快28歲(!!!!)了,大個仔,是時候玩大人的玩具了。要更新錄音室的儀器,工程倒不小,支出更是驚人...

今年希望回歸簡樸, 多錄些unplugged或盡量少用合成器的作品。聲音數量少,每個聲音就要做得比以往飽滿和精細。所以,改善收音和聲音處理品質應該是首要工作。由於預算有限,需要分析一下現狀,好讓將錢用在最值得花的地方:

音頻界面(Audio Interface)
用於將訊號由電腦輸出到喇叭,並將外部輸入的訊號數碼化後送回電腦。現在用的是美國馬頭公司(Mark of the Unicorn)的產品,2002年購買時價值$6500。該機聲音非常好,雖然有兩個通道已經不能用,但還有八個能如常使用,可以暫不更新。

咪放大器(Microphone Pre-amplifier)
用於將咪訊號放大到可以使用的強度,很多時比咪本身更能影響錄制出來的聲音。現在用的是英國Focusrites公司為家庭錄音室生產的半專業型號,2003年時以$4900購得。這東西錄制長笛時高頻太多,部分按鈕亦出現老化,是最需要更換的一件儀器。


美國品牌Studio Projects的產品。初學錄音時用的是單聲道咪,錄出來的長笛聲很納悶,沒有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遂於2005年購買了這對立體聲咪,學習雙聲道錄音。當時的售價是$3600,算是很便宜。立體聲錄音需要一對特別匹配過的咪,專業級的每對超過二萬圓,預算少,暫且不升級。若新的放大器配合原有的咪效果也可以很好的話,那就可以用餘下的預算用來購買硬件訊號處理器。若發現咪也要一併更換,那訊號處理器就要稍遲更新了。

混響器(Reverberator)
如果能在大音樂廳裡錄音,基本上可以不用左處理右處理。但鑒於家裡環境不太理想,適量放點"味精"的確能令聲音聽起來更鮮味。現在用的味精多由電腦軟件生產,味道不夠好。而大學時用的硬件混響器,效果則動人得多(售價亦然...)。當年用$4400大元購買的Lexicon牌味精製造機,聲音算了得,只是舊居潮濕,令部分操作按鈕失靈。

最近購買了一台外部控制器,希望可以取代失靈的操作按鈕,省回升級的費用。

訊號處理器(Signal Processor)
考慮價錢問題,現時用的都是軟件訊號處理器。由於電腦處理能力有限,這些處理器效果都不好。一次會見專業工程師,對方說硬件訊號處理器的確能提高音樂的層次感,軟件完全不能比美。由於這部分還是個空缺,所以應該是Priority No. 2。

======

作以上的考慮後,2009年錄音室更新計劃將會是:

1. 更新咪放大器
看中了Millennia Music System的HV-3C,。這是古典錄音界公認聲音最清晰的放大器,很多大唱片公司均在使用,報價$15590。

2. 購置硬件均衡器(訊號處理器的一種)
較喜歡音樂感強的Neve 8803雙通道均衡器,報價$20300。


一buy兩件,要三萬六千大元。大個仔了,得努力賺錢!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IDEA #191:唔知做乜好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至於如何去解決,則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做法。我的做法,就是先從個人價值及原則出發,然後看看那個可能性比較能滿足列出的條件。

週六與朋友相聚,被問到有沒有打算轉工,答案是非常清晰的“有”,但轉去個怎樣的方向,卻還在思考當中。始終,我不是一名專家,可以說什麼都懂一點點,又可以說除了音樂和語文,什麼也不懂。 觀察身邊朋友,這類人一是當free-lance,二是當老闆。

大公司要專家,我不是;小公司要一腳踢,我絕對可以。可惜小公司錢不夠,最重要是出貨急、收錢快,做得好不好倒是其次。所以,在公司工作越久,越覺能發揮機所長的地方有限。唯一老懷安慰的是CEO知道我畫波波(做圖解和演示)有一手,偶爾會給與些幕後黑手類的作業,挽回一點個人價值。(圖解是日本仔的國技,怎樣也要學個一招半式!)

轉換部門後,雖然部門首腦說過很多大計,可惜剛是做全公司最大的project就已經嚴重overload,根本沒有精力管理其他的閒事。中層姐姐是個盡責的人,頂多只能保持公司不至變得變得更差,但一定不是能令公司進步的材料。

進大公司,要看文化;中型公司,則看業務;小型公司,就要看老闆是否"跟得過"。現時的老闆,絕對跟不過。知道不要什麼很容易,知道要什麼卻很難(所以老板多不能說清楚他要什麼)。我喜歡將事情結構化,計劃未來,同樣需要作結構化思考,不能左想想、右想想,觸不著邊際。

考慮未來的工作時,我有以下的原則(按重要性排序):

能體現個人獨特性 
世上聰明人很多,競爭也越來越大。競爭是愚蠢的行為,贏了別人你得到的孤獨,輸了給別人,也就連自己也將失去。所以,與其做 No. 1, 不如做 the only one。不戰而勝,是最高明的做法。

有高度自主性 
這是個人價值觀取向,基本上無得解。

能影響很多人 
只顧自主,會容易變得自以為是。所以在自主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所做的事要對其他人有正面的影響,做福人群。

有美感 
有美感的工作,能讓你每完成一件事時都發出會心微笑。這種滿足感比錢更重要。

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做一些你投入的時間越多便越能做得好的事[如學習音樂],會產生心理學上稱為"心流"的現象,讓你感到充實和快樂。很多工作當做熟了便變得不是一回事,長期做這些工作實在是浪費生命。

少受組織規限 
組織有其存在的價值,但質素欠佳的組織只會給你額外的阻力和行政開支,讓你無法做你想做的事。理想的組織數目少,可遇不可求。

能與同伴、客戶深入發展關係 
透過工作認識的所謂人脈,有多少在你離開工作崗位以後,仍能是朋友或伙伴?人不求見得多,但每個見面的,我都希望與他建立深入、長久的關係。

能創造個人的工作環境 
沒有老闆可以提供一個令所有員工都滿意的環境,所以應該給予一定的空間讓員工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自由發揮。

有途徑入行 
現在完全沒法開始的事也就不要想,先從能力所及的地方著手,做好現在 ,未來就會好。畢竟,只有"現在"才真實的存在。"未來"只是一個參照系統,讓你把現在做得更好。

想了些符合上述原則的工作,作了個非常簡陋的分析(下載)。發現大部分都需要創立,沒有現成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