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IDEA #199:錄音室更新計劃進行中(一)

生日前決定升級錄音儀器,當時的想法是"先填補空缺,可以用的則繼續用",結論是先購買咪放大器和硬體均衡器。怎料不出一星期,情況急變,原本還可用的音頻介面終於長眠不起,加上體會到要做出好東西來,首先必須聽得清楚問題,所以升級計劃來了個急轉彎。


音頻介面
照相,可以用數碼方式(數碼相機拍攝>電腦編輯),也可以用模擬方式(菲林相機>黑房編輯)。錄音很相似,既可以用全數碼方式(錄音>電腦內進行混音),亦可以用模擬方式進行(錄音>將聲音發送到硬件處理器進行混音)。壞了的音頻介面屬於“多進多出”(Multiple In/Out)型,兩種製作方式都能夠支援。

購買新儀器的目的是要晉身專業(當然還需要練習技術),看中了名廠Apogee Electronics的產品。由於專業級的“多進多出”音頻介面非常昂貴,加上經驗中用盡所有輸出和輸入通道的機會不多,所以最後買了比較經濟的2進/2出型號,但平均每條通道仍要一千元(舊的介面每條通道只是一百六十元)。

試聽後,有如用高質電腦顯示屏看電話拍的照片一樣,過往以為弄得好聽的作品,全部不及格。一首以為做得不太好的,卻出奇的正常。換了解像度高的儀器,有如多了一對新耳朵,一切都變得更清晰,但也同時意味著要將舊有作品在新的標準下重新製作。

由於新的儀器只得兩個聲音輸出通道,連接喇叭後已沒有多餘的通道連接訊號處理器,所以日後只能夠使用軟件形式的信號處理器。之前說有的東西軟件不能勝硬件,但在有限的資源下,買一雙好耳朵還是比較急切。



舊有的咪曾經作過以下的嘗試:
  • 連接到舊音頻介面的咪放大器,聲音比較實在。可惜那個咪放大器很早已經壞掉。
  • 連接獨立的咪放大器,聲音很尖、很瘦。舊居和新居都出現相同情況,故相信不是環境問題。
用新的音頻介面連接舊咪後,聲音開闊不少,但仍舊尖酸,如此證實了是咪的問題。師傅教落,買東西一是買最便宜的,一是買最好的,中間的不倫不類,用多了錢但好不了多少(所以炒魷魚也要從中層下手,呵!)。所以,這次下定決心要豪一次買最好的,也提醒自己升級的目的是要專業,不是要省錢。

週五特別請了一天假,並帶同額外耳朵一雙前往試咪。買專業儀器帶同母親去的,相信我是香港第一人(笑),情況有如你帶同老闆去買菜一樣有趣。買儀器,容易買和維修非常重要,故決定幫襯香港供貨比較足的奧地利AKG Acoustics。由於型號還沒有決定,於是帶同長笛,由最便宜的一支開始測試...

第一支,三千多元,聲音尖得不得了;第二枝,價錢幾乎雙倍,聲音實在一點,但和心中所想的還有一段距離。再試,一路試... Sales哥見這位攜母試音的小朋友似乎不是"玩玩下"以後,便給我試再高一個型號的咪。

不得了,就是我想要的聲音。調校咪的接收Pattern以後(該咪有六個接收Pattern),聲音非常接近自己用耳朵聽自己吹奏時的感覺,於是一分鐘內拍板購買。家貧、收入低,好咪只買得起一枝。錢不夠,技術搭救,以後要學習如何用一枝咪錄出兩枝或更多枝的效果(之前為某財經機構高層弄生日歌時作過類似嘗試,效果不錯)有難度、有挑戰性,是好事!

未來數月的工作是學習和了解新咪的個性,並改善吹奏技巧,以配合錄音的獨特需要。

IDEA #200:錄音室更新計劃進行中(二)

在研讀台灣著名Blog作者的書,他提出了一個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的問題,他寫到: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From Good to Great中,作者表明一家企業要從“優秀”變成“卓越”,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自己最有熱情的事,和有良好的經濟回饋,在三個圈圈的中間交會處,就是你成功事業的落腳處點。寫部落格也是一樣,很多人憑著滿腔熱血開始... 但後來發現路遙沒馬力... 當現實和理想對撞時,犧牲的一定是理想... 如果才能和熱情沒有經濟的支撐,則殘酷的現實將磨損前兩項,而慢慢退去光采。

常說自己是自己的老闆,要將生命當成公司般去營運。營運公司一定需要錢,光是熱情和能力完全不足夠。音樂,可以的話應該要免費讓人聆聽,但為避免日後路遙沒馬力,得好好策劃如何通過現在做的事去直接或間接賺取收入。畢竟,作有收入的事才能一直做下去...

Apogee Electronics Duet,和DVD盒差不多大!

AKG Acoustics C 414B-XLS,於奧地利維也納製造。C414系列的咪專業錄音室一定有N枝。

新的音頻介面和咪,兩者均非常小巧。
最下方的為2005年用到現在的立體聲咪StudioProjects C4,北京製造。


=======
後記
用錢,先定下目的,然後寫下初步計劃,冷靜一段時間後,將計劃、目的、和現狀比對後加以修正,然後才采取行動,金錢便會用得其所。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IDEA #198:Team-work不是“大曬”

常想做什麼不重要、別人如何評價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所做的,背後有充分的理據和考慮。畢竟,你不能將想做的事交給全地球的人評價,然後統計正反意見多寡後,才決定是否應該去做。

辛勤工作兩天,終於完成更新客戶服務網站的計劃書。意外地,寄出計劃書不到十五分鐘便被召進房間。一進去,部門主管便快速進入正題,說有兩件事要說,一件是"OK"的事,一件是"不OK"的事。

OK的,是計劃書提出的建議十分可行,基本上沒有反對。不OK的,是我沒有待與其他部門領導相討後便開始撰寫計劃書。用他的說法,幸好這次計劃書寫得還可以,如果萬一提議不可行、又或是公司突然調動priority(這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發生),那麼做計劃書的時間便變成浪費,影響其他工作的進度,即使計劃書只是用了兩天時間編寫。公司不是one-man band,應考慮對其他工作的影響。

從team-work角度出發提出批評,很難反對,但由於主管並不理解提交計劃書背後的用意(或許我沒有表達清楚),以致才提出不全面的批評。對此,我感到極度遺憾。

公司的核心問題有二。第一,時間要用來做緊急的事,由於每天都有急事,重要但非緊急的事不做,完全沒有問題。鑒於沒有預留時間做好problem-solving,結果出現大量rework。第二,任何事都要討論,公司小會議多,浪費大量資源。

提交計劃書的目的,是想整理一下自行構思與及在早前會議中其他同事提出的方案,作為往後討論的基礎。計劃書的建議是否用得著,完全不是重點。在已經完成手頭其他工作的前提下,花區區兩天整理好問題,作為討論的參考,亦不是浪費。即使公司一旦改變計劃,放棄更新網站的工作,裡面所提出的建議亦可以留待將來參考。不進行計劃,網站的問題依舊存在,亦始終會有要解決的一天。

只顧做眼前的急務,從來不給與空間員工主動進行"重要但非緊急"業務的公司,怎會有進步?季度收入怎會不只得預期的(無眼睇)%?

公司從來不重視計劃。不想縱容“什麼會議都在沒有預備的情況下開始、不作紀錄的情況下結束,然後匆忙開始進行工作”這樣的文化,是先交計劃書、繞過無謂討論的用意。或許上司見到計劃書的外觀,便覺得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製作。對於這種誤解,只能報以一笑。

做的就要做好,是我的核心價值,亦已經向每一位高層書面表達過。對此,只求包容,沒有妥協的余地。我是老板的話,我會很感謝我公司有方向與我相反的同事,時刻鞭察我改善自己的不足。

員工無能(為力),可以離開,老闆則不可以。因此,做老闆的要時刻自醒自覺,能監察你的人就只有你自己。

並不同意小公司裡所有事情都需要經過討論才可落實,有些事只要公司提出要達到的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在聽從下屬意見後,由老闆快速下個決定便可,無需“左傾右傾”,最終各人有各人的意見、立場,什麼都談不成。要談的話,就先做點家課才談。

很多時公司強調team-work,但這次事件並非team-work不team-work的問題,只是一名壞員工表演街頭行為藝術,顛倒事情先後擾民罷了。計劃書遞交後大可開個team meeting,CEO亦可以成立一個project team,和management team攜手一起改善客戶服務,讓Customer Service Team的同事能夠耳根清淨一點...

畢竟,合法的事只是不壞,並不一定是好。如無意外,這是我在公司裡最後一個負責的項目,很希望能把它做好,亦深信客戶會欣賞當中的努力。有限的生命,應該花在更有意義的工作上。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IDEA #197:超越自己(禮儀司的奏鳴曲後感)

週五,與友人一同看了剛上畫的電影“禮儀司的奏鳴曲”。

故事講述一名平庸的大提琴家(男主角),在樂隊解散後找不到工作,結果只好和妻子從大都市搬到山形縣母親留下的祖屋生活,節省開支。由於一場誤會,男主角應徵了一份“旅程歸途(歸西)助理”的工作。起初,他以為是旅行社的工作(招聘廣告將職位名稱“歸西助理”[旅立ちのお手伝い]”誤印成“旅游助理”[旅のお手伝い]),豈知工作原來是要替死去的人納棺(將屍體在家屬面前打扮好,然後放進棺材)。

雖然起初主角只是被可觀的收入(每天50萬日元)吸引而硬著頭皮接受了工作,但慢慢他被納棺公司社長的專業所感動,而真正愛上了這份工作,即使妻子因而離開自己搬回娘家,兒時的友人亦看不起自己,他依然不放棄。在兩人分開的期間,男主角努力工作,並從社長及澡堂老闆娘身上,學習到如何去堅持。

冷靜過後,懷了孕的妻子主動回到主角的身邊。後來,澡堂老闆娘和失散多年的父親亦相繼去世。目睹丈夫替他們納棺時所表現出的對去世的人的專重和無微不至,妻子為所感動,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一套非常動人的電影,弄得同行的朋友哭成"豬頭"。感受良多,但卻無法付諸筆下,只能寫出一些片段來。或許,打動我的的不是電影的對白和劇情,而是納棺過程中主角的眼神和動作所表現出的高度的愛和專重。這種感覺,文字無法描述,將來要重溫的話,或許只能將電影再看一遍...

當音樂家,觀眾是享受音樂的人;當納棺司,觀眾卻是承受痛苦煎熬的家屬。演奏音樂,演奏的是你熟悉的事物;納棺,進棺的卻是和自己毫不相識的人。面對開始敗壞發臭的屍體,還要如對待活人般的去細心打扮和修飾,讓對方有尊嚴的離開,沒有無私博愛的精神,實在難以做到。這種超脫的愛,比電影開場時奏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更要動人心弦。

電影又講出了要成就人才,首要考慮的不是能力。

招聘、升職,我們多考慮能力,但納棺公司社長卻只問了一條問題便決定聘請主角,就是“你會否努力工作”。面對男主角這位新人,社長沒有教導他什麼,只是讓他看、讓他感受,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給與他重任。

當大部分人均認為你必須具備能力才給與你工作的時候,社長卻先給與工作,讓主角有鍛煉的機會。結果,在短短數月,主角不單掌握了納棺的技術,還建立了和社長的信賴關係。

如CyberAgent社長籐田晉所說,位置造就人才(ポジションが人を育てる)只要給與一個他沒有能力擔任的位置,上進的人自然就能從該位置中鍛煉出超越原來自己的能力來。唯一重要的,就只剩下“你會否努力工作”一個問題而已。

回到現實,當公司鼓勵員工要超越自己的同時,自己有沒有超越舊有想法,製造一個讓員工可以超越自己的組織架構?還是只停留於“待你有能力的時候才給你位置”的思考模式中呢?請記住,當別人有能力的時候,他可以選擇不貢獻你的公司。但當他還沒有能力時你就使用他,他會一輩子感謝你。

別人的感謝,就是工作的意義。


預告片:




主題曲: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IDEA #196:人材與人渣

昨晚朋友致電給我,說由於同事的錯誤指示(或未能清晰說明工作的程序),以致他工作失誤。此外,朋友又投訴那些不清不楚的同事凡小事都說成是大事,小錯則說成是大錯。

雖然明白他的感受,但我的回應是:“如果他們能夠清晰表達自己,能夠將工作結構化以致減少出錯,也就不會在這樣的公司出現”。別人告訴我,sub-standard的人就只能在sub-standard的公司工作,sub-standard的公司,就一定會有sub-standard的人,最終只能做好自己,早日脫離sub-standard的公司。

無論怎樣好和怎樣不好的公司,都總會有三類人。

第一類無論公司和制度如何好如何不好,他們都會把工作做好,也不會事事投訴,即使別人不教,也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第二類人則無論公司和制度如何好如何不好,都會有所不滿,投訴這投訴那,從不正面面對和解決問題。第三類則是跟從大隊的人,經濟好業績好的時候,就會如第一類人那樣充滿幹勁,環境和業績惡劣的時候,便會變得失去工作的動力。

我戲說第一類人和第三類人都是“人渣”,因為他們只占少數,就如在茶壺裡,“茶渣”的比例一定比茶湯少。而大部分人都是第二類的“人材”,沒有自己的立場,也不懂得being consistent,不consistent的人自然會凡事“按情況處理”,按情況處理,也就不懂得將事情系統化,無法將事情系統化,也就不能指導同事和下屬正確完成工作。既然朋友公司裡面大多數人都是“人材”,遇上他的情況實在是很自然。

第一類人不用你教,第三類人“教都無謂”,而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人材”,喜歡如木材一樣任人切割和塑造。所以,能夠設計清晰的工作流程讓這類人跟從,便是最能夠改善公司整體營運能力的方法。而對付人材的方法便是設法影響他們,讓他們跟隨你的本子辦事。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IDEA #195:不按章工作



週末,與新認識的朋友談天論地,論工作、論生活,發表了不少"偉論"。其中一個是:不依章法行事。

世上很多事情依正途其實很難解決,small evil can do big good,用點旁門左道,將戰場轉移到對方沒有優勢的地方,反而更省力有效。這是我在一所猶如Band 5的Band 1中學學習七年之後體會到的道理。

朋友的上司和我公司的管理層一樣,都是以Bottom-up模式思考的人,永遠只能說明手段(我想要一隻雞蛋),不能清楚定義事情的目的與及想達到的目標(你要蛋來吃還是幹什麼?你想要的蛋要有那些特質?),每每在下屬呈交工作以後,才懂得說這裡不妥、那裡不妥,要你陪他做著想(走りながら考えろ)。對於朋友和我這類以Top-down模式思考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

當然,腦袋這樣運作對方也不想,正如對方不明白為什麼叫我工作時,我總是問些對他來說虛無飄渺的問題一樣。不過,做事的是我,任何人總不能以自己不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工作。所以,唯有自私點,換個游戲方式,迫對方讓步。

論權力,當下屬的一定處於下風。幸好工作交不出,最為受害的必然是公司。所以在死線來臨之時,即使你如何不滿下屬的作品,在大部分情況下你仍得接受。有,總好過沒有。因此,“時間”是面對這類型的上司時,最有效的暴力。時間武器用法很簡單,但你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質素有絕對信心。

由於對方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無論你交什麼,什麼時候交,他都會不滿意;就像你不知道自己想幹甚麼的話,那便無論做怎樣的工作都不能讓你滿足一樣。由於不滿需要時間([看成品>不滿>修改成品>不滿]x N次),只要不給予時間,對方的飄忽便無用武之地。

不給予時間的方法是先邀請這類上司相談,從那些不清不楚的說話中建立對工作目的的假設(他似乎是要雞蛋來做復活蛋),然後用我認為最能達到該假定目的的方式來完成工作,並在最後一刻才呈交作業。文件工作的話,遞交的格式必定是PDF等不能夠隨意修改的格式。

最後一刻才上繳工作,上司只能有要和不要兩個選擇。硬要修改的話,我不介意加班,至少我能迫你看一次成品便要決定你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某高層雖然滿意我的作品,但仍不得不說句
“次次同你合作D野都唔改得...”

然後我又一句
"你要改咩我即刻幫你改,你依家睇,我等你!"

依正途,可以先將草稿交給上司審閱,又或是propose一個工作目的和方式。問題是,你提出一個藍圖類又或是原則類的東西,對以bottom-up模式運作的人來說都不是成品,他們完全無法思考。看著這些虛無之物,他們亦不能給你實際的意見...

即使你是bottom-up的人,有的事情還是要去學習。說到底,建房子就是要畫圖,不懂畫圖也就不要當建築師。你硬要看到實樓才懂得說這裡住得不舒服那裡住得不舒服,那別人就只好依他自己的理解來給你建。

安田佳生社長(日本Y-Cube人士顧問公司)說:

漫然と仕事をしているだけでは、自分の悪い癖にはなかなか気づかない。「目的は何か」「仕事とは何か」、そして「顧客」「効率」「信用」「勤勉」「努力」とは何かと深く考え、自分なりに定義し直そう。これにより自分に内在する問題が浮き彫り(うきぼり)になる。改善のヒントが見えてくる。

漫無目的地工作,只會令自己對自己的問題麻木。徹底思考「工作到底是什麼」「工作的目的是什麼」,「顧客」、「效率」、「信用」、「勤奮」、「努力」到底又是什麼,才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在問題,並找到改善方向。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音樂甜品#29:Happy Birthday to Me,Thank You All

今天是28歲生日,又長大一歲了,錄音室亦剛開幕一週年。

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只是在生日前的最後一個星期五,鼓起勇氣拔除跟隨我有兩年之久的蛀牙。由於牙腳接近嘴部神經線,手術有機會損害到神經,引致嘴唇終身麻痺,所以特別照了個MRI(磁力共振),確認神經的位置。幸好手術順利完成,暫時不覺異樣。

完成了"未來年表"中繼整容以後另一項重點目標,感覺良好。跟著來的大項目當然是更新錄音室器材,然後將作品放到YouTube。早前將公司使用的蘋果電腦安放到琴師家中,稍後設定好器材後,便可以正式開始09年的製作計劃。

晚上為2005年的一首舊作從新混音,聽著舊作品,總勾起很多回憶。記得那時還沒有立體聲咪,錄音效果不及現在的好,但從聲音裡卻能找到更多的熱情。很多事都需要付出時間和感情,偶爾花幾個小時搞搞,然後又要去幹別的事,實在很難把事做好。

經濟不好,電視節目又開始探討創業的話題。打工,從邏輯和感情角度看,就是那種讓你只願意花幾個小時搞搞,然後就會丟下它幹別的事情的事。畢竟離開公司後,沒有多少人願意再想起工作。

非常同意熊谷正壽社長所說,競爭是浪費生命、損害和諧的行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我想無論是創業也好、打工也好,只要是唯獨你能做到的、能享受其過程的、並能越做越精彩的,就是你該做的事。如果別人能幹你的事幹得和你一樣好,那麼無論經濟好壞,你都會有被取代的一天。在“建立家庭錄音室以專業長笛演奏和錄音手法,錄製來自日本的美妙旋律,並免費提供下載”這個範疇裡,很有信心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就是我該做的事。

收到不下十位朋友透過SMS和Facebook給我的“生日快樂”和“餓單jor bi 餓咩嗲多~”(お誕生日おめでどう),感激各人的記掛。

謝謝玉蓮妹的創意生日歌,謝謝朋友J那份未到的禮物、大同E那頓未兌現的免費晚餐,還有妹妹的浪漫天象投影器。特別鳴謝大眼睛同事的電話,祝她的大眼睛在新一個星期裡聽聽話話,不要胡亂吸收光線!

以下,送上“千與千尋”的主題曲いつでも何度でも,長笛在舊居錄製,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和法國號聲音,使用Miroslav Philharmonik音色庫製作。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IDEA #194:起樓係要先畫圖

本周,一個由去年十二月開始開發到現在的產品,因為未能滿足客戶一些非常基本的需要,以致在系統測試,和使用手冊編寫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要突然叫停,大事改造,推出日期未定,以往做下來的工作,大部分作廢...

據報,老板隨即四處點火,找人問罪。最先被問罪的是負責客戶培訓的同事,罪名是他身為前線人員,沒有理由不在系統開發初期察現並提出問題。該說法並非全無道理,問題是...



1.公司沒有以下犯上的文化,老板說是的,經理都不敢說不是,何況是非管理層?

話說公司想建立一個顧客支援網站,但要達到什麼效果,從來沒有人去界定。老板做事喜歡不清楚講明目的便開始(因為他沒有想好),經理便指示我做幾個方案給他看。

我回應說連project想達到什麼效果都說不出,如何能做幾個方案?到時又憑什麼評核該項目做得好不好?所以堅持在project plan上加入"clarify project goal"一項,並請來部門主管開會搞清楚問題。結論是"如果技術存在問題,這個project做來意義不大"。

成功阻止一個不知趕甚麼的項目開始,為公司節省資源,理應是貢獻。明知是對的都不敢說,現在老板的設計出錯,還敢作聲麼?


2.被問罪名同事在系統設計初期,根本無權過問有關事宜

公司的做法是產品設計只有系統分析源、老板、與及另外一位平面設計師參與,完全沒有其他人的份兒,當我們與及這位被問罪的同事看到產品的時候,程式編寫和系統設計均已有所定案,給意見的作用已經不大。

兩個星期前冒死寫了個九頁的報告,以說明書編寫得非常困難為切入點,暗示系統設計犯了重大邏輯繆誤(連入門級的邏輯書也有談及有關問題),可惜老板似乎不甚理解深層訊息,只是說了一個未來可以如何做的"大藍圖"。

以下犯上不果,上星期五去信另一位做事比較規矩的高層,將問題用另一個方法多說明了一次,由於在本周一高層會議中大家終於知道產品問題嚴重,所以該名高層亦罕有地回覆了電郵,從回答中相信他知道我想說的是:"諗清楚先做,諗唔到的揾多幾個人諗..."。

當然,如果堅持起樓之前唔畫圖則的話,無論如何諗,有的深層問題都不會諗到。有問題,沒有人會付錢,產品出得快也沒用...


讀一本日本著名CEO所寫教人如當老板的書,發現實在太多令人共鳴的佳句...

よくある誤解の一つは、「経営者が先頭に立って、みんなを引っ張るべきだ」というもの。
員工應該跟從老板的領導辛勤工作,是常見的誤解。
解讀:老板也有錯的時候


どこに進むかという舵取りをしないで、やみくもにたくさんの道を開拓したり...いくら先頭に立って奮闘したところで、成果など望むべくもない。
前往什麼方向都搞不清,胡亂開辟新方向,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期望有成果。
解讀:工作的目的和是否有回報都不想,這裡做一點那裡做一點,做得越多收入越少...


経営に参画しているメンバーが、「社長の目」で会社を見据え、「社長の頭」で考え、「社長のやり方」で行動しなければ、社員や会社を率いることは不可能だからである。
參與公司營運決策的成員若不能以老板的視點去審視公司、以老板的思考方式思考、以老板的行動方式去工作,根本不可能帶領公司和員工向前邁進。
解讀:只有怕飯碗不保的打工仔,才會怕開罪老板。你當自己是老板的話,還有誰可以開罪?

當全公司上下一心,喜愛亂做、不介意rework、持續回避問題,喜愛用事實證實不可行的方法繼續做下去的時候,大家還有什麼前途?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IDEA #193:硬件Envelop Budgeting

去年寫過關於如何用一個叫MoneyWell的軟件,並應用Envelop Budgeting的原理去管理財政。試用一段時間後,發現電腦軟件很多時就是喜歡把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或者,寫程式的人心腸好,希望物超所值,讓人願意掏腰包。

使用電腦超過十年,由最簡單的文書處理用到超複雜的音樂製作軟件,還是覺得簡單、到位的就是好軟件。始終,我要做的是我原本想做的工作,而不是去學習軟件的使用方法。

找不到合適的財務軟件,決定用硬件方式解決,就像更新錄音室一樣,從硬件著手。硬件雖不一定比軟件便宜,但無需考慮升級和兼容性問題,而玩弄實物比玩弄屏幕上的圖示,更容易讓人產生感情。有感情的,每天都會掛念,要做的事就能持續進行。所以,我還是喜愛用紙本記事簿...

從書局購來瑞士製造的高質信封,深深的藍色顏色讓人產生冷靜的感覺。撕出一小段一小段3M masking tap,很喜歡切口的形狀。在上面寫上常用的支出項目,再加上INCOME和CASH兩項,貼在信封的左上角,便完成了我的硬件Envelop Budgeting系統。



為方便辨認信封所代表的支出項目,我特意在信封的右上角貼上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不同的顏色,亦代表著支出的優先度。
  • 白色:工資收入及從其他來源得到的現金(如六合彩獎金,或別人還給我我根本沒有借過給他的錢:P)
  • 綠色:可用可不用的支出,如禮物、文具、衣物等
  • 黃色:經常性支出,如食費、交通費、電話費、和家用
  • 紅色:高優先度、不吃飯不給家用也要付的錢,包括書費、儀器費
  • 藍色:債務和稅務支出

系統的使用方法如下:

記錄收入及預備現金
首先,將每月的工資收入記錄在INCOME信封上,然後從櫃員機提取當月要使用的現金,放進該信封中,並將提取過的現金數目寫在信封上。只要當月提取的現金數量不超過扣除存款以後的工資收入,也就表示該月沒有超支。每月扣除支出和存款後剩余下來的現金,則與其他來源的現金一同放進CASH信封中待用。

分配現金
根據支出計劃,將各支出項目的預算金額,記錄在各支出力項目信封的背部,並將同等數量的現金由CASH或INCOME信封移動到支出項目信封中。



記錄支出及移動現金
每天早上,從CASH或INCOME信封中取出當天要使用的現金放進錢包,並用紙張記錄各項沒有收據的支出,有收據的支出則保留收據。晚上回家後,拿出紙張和收據,根據它們所代表的支出項目和金額,從相應支出信封中取出等額現金,移動到CASH信封中。

例如,今天早上我從CASH信封提取了$200,用膳花費了$60、交通費花了$20,那便從FOOD信封取出$60,及從TRANSPORT信封取出$20放回CASH信封。留在錢包中的現金,可以留待下一天使用。

當某支出信封中的現金都用完以後,便不可以再在該項目上花費。例如衣物費這個月的預算是$800,而我今天買了$600的衣服,那麼三月餘下的時間我便只可以買$200的衣物。要是我又看中一件$400的衣服,那就只好不買了。當然,如果其他支出項目有盈餘的話,可從中提取額外需要的現金補足,否則便要等下一個月才購買了。

記錄和移動的步驟每天進行,到月末時...
  1. 點算各支出信封的盈餘,
  2. 檢查INCOME信封中的剩余金額和信封上記錄的提款情況,
  3. 點算CASH信封中的現金數量
便可以知道該月的支出情況。

系統還在測試當中,歡迎各位一同試用並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