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IDEA #397:大革新

(文章有點長,所以加入標題)

捉摸:
一段時間沒有錄製新曲了,因為一來正物色美麗的旋律,二來是更新了錄音設備,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

現在科技很發達,很多東西用軟件已經能夠完成,無需藉助體積龐大的機器。音樂製作虛擬化,從錢包和空間的角度看是好事。不過正如之前探討過的那樣,當事物過分電子化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從抓摸,感情上的價值也會降低。多年前用的MD機,現在拿出來很有感覺;多年前下載的MP3歌曲,依舊像賊贓(笑)。幾千元的機器,看到就會想摸摸;樣幾千元的軟件,很多時卻忘記了它的存在。

重新適應:
嚴格來說,要更新的項目不算少。不過財力有限,先從重點出發。首先是更換已經用了六年的耳機。新購的耳機不是大廠出品,但音質出奇的好。由於設計哲學不同,聲音也完全是另一個樣,需要重頭適應。製作音樂用喇叭比較正統,不過現在塞著耳朵聽音樂的人比家裡有空間放大喇叭的多,所以最近的製作都偏向倚靠耳機多。耳機和喇叭聲音分別很大,又是要適應的環節。

除硬件以外,也加入了新的軟件,主要是人工混響(Artificial Reverberation)和均衡器(Equalizer)等信號處理器。太技術性的東西不在這裡說,只想說專業級的軟件比半專業的“相差很遠”,不過也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去弄懂其脾性。懂得相機的人應該很明白這點。

去MP3化:
適應新器材,最重要的是聽聽別人的音樂在自己的器材上聲音到底如何。硬碟上有過10GB的音樂,但很久沒有想起他們,反而不自覺的走入唱片店,用手拿起一隻隻的唱片,逐一感受和打量。“去唱片店買,然後把唱片放進電腦,然後播放”此一連串動作,似乎為音樂增添了不少價值和重要性。用唱片來測試器材,耳朵也會豎得直一直,以免錯過“辛苦”購來的音樂中的任何細節。

MP3只需硬碟儲存,唱片就不可以了。買來了一個出口日本的風動CD架,衣架能隨風擺動,看著那麼多Hello Kitty頭在搖動,感覺很稚氣,即使我從來不是她的粉絲(有Miffy的就好)。



好器材不利好音樂:
一口氣買來六張唱片,逐一細聽,發現二十年前用古董數碼錄音機錄出來的唱片,音質比今年錄製的甜美很多。電腦是很厲害,可以調教的東西太多,很多時變得過分雕刻,雕了一整晚,才發現雕少幾刀效果更好。做好的音樂,應該用不好的器材。如英國新晉歌手 Rumer 說,用一般的器材錄,你就會盡能力表演得精彩,以克服器材的平庸。在購置更好的器材的同時,思想如何令表演更加動人,才是重要。

Rumer喜歡同時錄製所有樂器,只有有功架的歌手才敢這樣做:



新方向:
以往試過在假樂器上演奏,也試過自己和自己合奏,感覺都不及與真人互動一樣好。如何在沒有真人的情況下做到有真人的感覺,是現在構思中的課題。

在流行歌中,有所謂的Remix。Remix就是把已經錄好的材料切割後再行組合,變成新的作品。以往的Remix基於技術上的限制,只能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切割和組合。現在的技術很厲害,可以一個音一個音的切割,你唱“我愛你”,可以變成“我愛你愛我”或“你愛我愛你”,如果加入音高控制,更可變成“我愛你鵝我鵝你”...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IDEA #396:如何既有夢想又有飯吃?

很多人都有過夢想,不過因為現實環境的限制,最後不得不放棄,乖乖的做一個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人。“夢想”,從現實和定義的角度看,似乎都是難以達成的事情,所以才成為“夢”和“想”。

看到雜志專題,訪問的正是一個不怕困難,人到中年依然沒有放棄夢想的本港科幻小說作家。他放棄收入穩定的工作,除了因為工作要求“太無人性”之外,也因為不想做一個無良的上司。

看現在的社會,樣樣事都說“很難做”,這反映我們社會發展失衡的現實。一個正常的社會,工作應該辛苦但“有得做”,當每件事都變成“無得做”的時候,至少代表供求失衡,做的人比需求的人多,又或是由於曾經“有得做”所以很多人進入某個行業,結果把它“做爛”了。

最近,“大凶兆”這個電視節目非常受歡迎,裡面講的人類大問題亦的確威脅人類。縱觀歷史,似乎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那樣難“揾食”。所以如果問世界是越來越進步,還是越來越退步,我想是後者。當越來越難糊口的時候,犯罪的事情就會增多,要做無良雇主或上司的引誘便自然大。

如果你有一個夢想,而該夢想能讓你在“揾食”的過程中Do No Evil,那麼這是一個值得追尋的夢想。很多人認為只要能糊口,做什麼都可以。不幸地人有良心,而且它不是只有你犯罪的時候才起作用,而是你做不應該做的事情時(明明是作家材料但去做IT),你的良心同樣責備你。你並不能用任何方法逃避它的審判,而且這個審判會持續到你離開世界的一天為止。

面對夢想和現實的矛盾,人主要有兩種態度。有的是盡早追尋夢想,如雜志報道的主角那樣;有的是先做喜歡的事,然後再追尋夢想。前者的好處是不枉此生,問題是遲早要面對資源不夠而要放棄夢想的情況;後者的好處是資源比較充裕,但可能因等待太久而失去興趣,又或是不想冒險放棄已經擁有的資源,最終同樣是放棄夢想...


如果你有夢想、有抱負,但暫時不能彰顯,我想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

  • 找一個願意支持你夢想的伴侶。如這位科幻小說作家,如果他妻子不是有穩定的收入,以吸收他做作家的風險,我想他不能做現在做的事。
  • 如果你的夢想是一項事業,那麼先要提高消費者對那項事業的意識和需求。正如如果一般人不喜歡古典音樂,香港管弦樂團奏如何努力演奏都沒有用。開展事業前,應先教育人“你需要”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很好。香港人不喜歡閱讀,第一步做的不是不理會死寫爛寫,而是先教育未來的目標顧客,讓他們能體驗閱讀的樂趣。
  • 如果你的夢想不是一項事業或你不打算以它作為事業,那麼應盡量將夢想的元素帶進你的工作。例如我的夢想是做錄音師和監制,那我可以為公司的產品做一些教學示范短片,然後在裡面加入旁述和音樂,那我便可以在不太喜歡的工作中,加入我喜歡的元素。當效果好客戶喜歡的時候,上司又會叫你多做一點,那麼你的工作和夢想的距離便會拉近。
 其實,靈活一點,放下面子,借助別人的資源,夢想和吃飯不一定完全矛盾。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IDEA #395:動則養型、靜則養心

父親節,與身在國內的父親談電話,得到一句金句,就是“動則養型、靜則養心”,意思是保持運動,就可以維持體形;懂得找時間靜下來,就能了解自己,辨認方向。想起來,這兩句話還是頗有意思的。

周五是癌病去世舅父海葬的日子,一行二十多人乘船出海。那天風浪很大,船行著的時候還可以,不行的時候就會隨著海浪上下拋動。如果將船的穩定性理解為“型”,那麼船只的運動特性(動的時候穩定,不動的時候不穩定),和人也有相似之處。父親天天保持運動,年界六十,看上來還是很壯健。我舉重拳擊兩年多後,身體的“型狀”也比以前好很多,走路也比較穩定。由於多鍛煉腹部肌肉,吹笛聲音控制也可以更加好,音色更有“型”。

所以,女孩子要身型好,節食絕對不是辦法。而且從男性的角度看,過瘦的女生是不好抱的。正如家裡的毛娃娃,沒有一個是瘦的。要減肥,應該先透過強度運動增加肌肉量(增重),然後增加運動時間,增加新陳代謝律,並控制飲食,從而讓肌肉燃燒脂肪速度高於脂肪積聚速度。要增加肌肉量,運動強度要比肌肉所能承受的高。

所以,自己做seat-up基本上沒有用,因為盡其量你只是負荷自身的重量,而不是超越肌肉負荷。不增重就能健康地減肥是不可能的,那些減出來的只是水分。女性減水,等於男性減肌肉,只會約減越不好看。

講到心,現代人同樣沒有留意保養。不單是個人的心,整個公司的心都一樣。每天工做個不停,開發新產品新項目個不停,也就被“我起度做緊野”這個簡單成功感所蒙蔽,忽略了做正確的事情的重要。“有做、做對、做好”,只有做對事情,做得好才有意思。所以,應該在每天或至少每個星期,定下一個時間,好好回顧自己做了什麼事,做的目的是什麼(為了開心也不要緊),下一步該如何走。

想的時候不是空想,而是做好記錄,定期重溫修正(如利用早前介紹的金田筆記法),不要一有時間就玩iPhone和逛街。香港人普遍思想缺乏深度,要動腦的活動就說是“悶”,某程度上是因為將注意力放在自身外部太多,沒有將足夠的精力放到內省身上。

聖經箴言說,你 要 保 守 你 心 , 勝 過 保 守 一 切 , 因 為 一 生 的 果 效 是 由 心 發 出 ”,實在是智慧。要保護你的心,得自律將空閒時間用在很“悶”的東西上。不能夠自律的人,不單不能做大事,而且還可能將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身上(是你不能配合我),導致失敗(如我的雇主)。聖經又說,“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除了要安靜下來以外,將金錢運用在你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樣是“養心”的方法。有空再談。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

IDEA #394:全息整理(四) - 整理中的感情因素

數天前和一位標準香港人談天,說我想出一本關於資訊整理學的書,他的反應是:“這個題材沒有人會買!”  

是的,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但資訊的重要性卻日益低下。既然不重要,也就沒有人會花時間整理,更不用說花心思去理解整理背後的問題和意義。因此,“好野”只好留待自己欣賞...


說回正題。如果你是前八十後或以前出生的人,相信都會用過圖書館索引卡。記得小學生時代的圖書館課,老師還會特別教導如何使用索引卡。數碼年代,我們手裡只要拿著iPhone/iPad,便可以覓得各種資訊,你想的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iPhone/iPad,正常智慧的人不用學習也懂得用,失去了索引卡那種嚴肅感。

用電子方式和紙筆保存資訊最大的分別,在於資訊一旦進入電子空間,就會失去形體,變得無從捉摸(Intangible),資料佔據多少磁碟空間,對人來說並無意義。存在於真實空間的資料,卻有形有實(Tangible),不單看得見,而且其存在本身已經在傳遞訊息。看到桌面上有20cm厚的文件,你便知道有些多少工作沒有完成;看到書的厚度,你便知道那時一本易讀還是艱深的著作;翻幾頁,你便知道那是一本好書還是壞書。

資訊電子化雖然方便,但卻令資料顯得無關重要(電子書=不重要的書?)。好的資訊和不好的資訊,由於以相同的方式呈現,沒有質感厚薄之分,好壞和價值亦變得不容易判斷。小時候一本書可以讀超過十次,加上記性特別好,不做筆記也不會忘記。現在看過的網上資料,轉眼便忘記了。有時,不單看過的資料可以忘記,就連資料存在本身都可以忘記。所以不定期像翻書那樣瀏覽一下記憶卡和硬盤的話,就連自己看過什麽、做過什麽都不知道。但“翻閱”容量已達TB級的硬盤,又談何容易?

質感厚薄,很多人(尤其是男性)覺得不重要,但若問一位女性,你要衣櫃裏有3000件衣服,還是網上相簿有3000張同樣衣服的照片,我想答案一定是一面倒的。記憶卡裏有3000本電子書或10GB的歌,不覺得是什麽;書架上有3000本書和10000張唱片,卻動人心弦。

所以,Tangible與Intangible,對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應用到資料整理之上,重要的和我想記得它存在的資訊,我還是會放在紙上,無關痛癢的才會電子化。爲了解決“不知道自己有什麽”這一個電子資料特有的問題,我在自行開發的電子檔案櫃裏加入了一個隨機抽選功能。每次打開檔案櫃,它都會從“永久”及“未決定”類別中抽出檔案,提醒我“你有這個檔案,你記得嗎?”

新的程式設計比全息整理(二)全息整理(三)時美觀不少!(點擊放大)

隨機抽選檔案的程式語句
(文人也要學一點編程,才可以在程式員面前有say!)


以下是一段來自德國電台的影片,報道的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 (1927-1998)窮一生時間建立的“索引卡筆記(Zettelkasten)”,總數達35000張,用來記錄研究成果。以資訊量來說,一櫃子的索引卡,在電子空間裏可能佔不到10MB,但在感情空間裏,卻是舉足輕重。我想對Luhmann來說,每一張卡上面有什麽,他一定記得一清二楚!



所以,生命中重要的記錄和影像,還是留下實體比較好。不要只和你愛的人互傳短訊,試試寫紙條;沒有地方放但又喜歡的衣服,試試穿起它、拍個照、沖曬出來,然後於丟掉之前剪下一角布料,與照片一同保存,看看感覺如何?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IDEA #393:不要錯 vs. 不要錯過

個人操作系統,從高層次上看,是一個人行事為人背後的判斷機制,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思考主導型,像蘋果操作系統一樣,設計優良、精雕細作;另一種是行動主導型,像Windows一樣,雖然設計架構比較松散,但仍能完成同樣的工作。

早前分享過金田博之的筆記去,是個人操作系統一個比較Low Level(中文的“低級”含有貶義,不想用)的層面,關心的是資訊和經驗的管理方法(資訊和經驗幫助我們下判斷)。而一般人在這方面都是空白的又有或是隨意的。

筆記法的重點是兩張列表,一張稱為成長日記、另一張稱為壓力列表。試用一個多月,發現兩張列表的確能引導我將生活中一些微小但含有指導意義的經驗保存下來,並且透過持續紀錄,更留意自己的強項弱項。從各項經驗紀錄中,亦很容易能導出下一步行動及短期目標,不用憑空思想。

如金田一樣喜歡設計系統和喜歡使用系統性方法解決問題的人,一般都是先想清楚再行動的人。這類人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模式,從我個人經驗看歸根究底是兩個原因,一是安全感、二是驕傲。我的安全感來自”沒有錯“,工作不出錯,選對象不要選錯,不要入錯公司,不要選錯職業。收集可以收集的資訊、想清楚、然後做,就是最能避免錯誤的方法。至於為什麼將安全感建基於“避免錯誤”,是個心理學問題,我無法解釋為什麼。不過這個“不要錯”思維的背後,隱藏著一點驕傲:我有能力用自己的能力讓事情不會做錯,不做錯比做得快優勝。

很可惜人所知有限,本質上人只能夠在資訊不足夠的情況下下決定,如何分析,也無法分析盡所有的情況,也無法分析自己沒有經驗的事情。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最多只能做到大致上正確。既然如此,或許我們不應該想要用自己的能力讓事情不要錯,而是只要知道第一步應該是什麼,並且當擁有踏出第一步所需的資源的時候,便立刻開始行動;行動的目的不是把事情做到一步到位,而是去取得更多的資訊。

因此,“找出第一步 > 行一行 > 諗一諗”,才是能平衡思考和行動的理想操作系統。當然,要實質從“想清楚再做”變為“行一行、諗一諗”,牽涉要克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牽涉要接受自己的有限,單靠理性“明白”,並不足夠。而找出一些方法去克服障礙,調整個人操作系統的平衡,將是接著下來要做的功課。

說起來,發現老板的安全感來自“不要錯過”,不論有沒有人手和技術,生意接了再算。我的安全感來自“不要錯”,沒有把握的就不要做。所以,從他的角度看,我應該是“倒米壽星”!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流動版錄音室

Google最新發佈了供流動裝置使用的網誌樣式,只要瀏覽http://soundpubby.blogspot.com/?m=1,便能夠以簡潔方式閱讀文章。歡迎試用!

訂閱錄音室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IDEA #392:敬虔知足

假期的前一晚,與很少見面的父親促膝談心,討論一下未來發展的路向和挑戰。父親出身技術工,向來是工廠生產部門的中流砥柱,雖不至於富有,但年界退休年齡依然有人聘請,不用家人擔心,實在值得感恩!

相比之下,他的兒子出身“閒科”,憑中上的語文能力和對科技的熱情,幾經波折才覓得職位。從工作性質來看,技術寫作在任何公司都一定是“妹仔”工,也就是說當公司出問題時,它會是最先被裁退的位置之一,因為公司的主業並非印說明書。

話雖如此,我所做的確是一份非常適合自己的工作。寫說明書,不用將話說得美,反而要從整體的角度,看哪些資訊需要提供,哪些可由讀者自行發掘,然後提供一個讓人很快能找到所需的平台。寫文章,有起始有結尾;寫說明,every page is page one。要做到如斯境界,所要的技能是“資訊(Information)”設計,而不是“語文(Rhetoric)”表達。

蘋果CEO Steve Jobs說過: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

雖然我是一位“妹仔”,但我相信我做的是“設計”、是偉大的工作;是“整理”,是我愛所在。

一個人的仕途,我想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的影響,比受他“有什麼技能”影響大,而一個人是怎樣的人,本質上是預定的。正如有的人天生不擅音律但能眼不離書,有的聽了音樂就會隨歌起舞,但永遠靜不下來。

聖經說:“我未成形的身體,你的眼睛早已看見;為我所定的日子,我還未度過一日,都完全記在你的冊上了”。一個人有怎樣的性格取向、怎樣的心思和喜好,都是其“身體”的一部分,乃上帝依據其計劃賜予;一生所遇之事,亦有上帝照管(Providence)。人有限,從人的角度看所有事情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上帝無限,所有事情從祂角度看都是預定。所以,即使強如Steve Jobs的人,也說:“要知道自己是有限的人”。

聖經說:
  •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做人,最重要的原來是在任何處境下都懂得“敬虔”和“知足”,以享安息。如果上帝給我做個好“妹仔”的身體,那就即管做好“妹仔”的工作。如果我是做主人的材料,那就必定能遇上讓我變成主人的際遇,就如老板所說:“自小說'奸商奸商',我從沒有想過當老板,但神將我帶到今天的位置”。

雖然每次想起茫茫前路,都感覺驚慌,但每當想起耶穌說: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心中便感覺安慰...




訂閱錄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