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使用例。
想像一天的生活。上班時完成了一份很偉大的說明書,值得保存留念。下班後去看法國電影,有幾處特別的情節很希望記下來。看完電影抬頭望星空,認出了自己的星座,連忙拿出新購入的超級相機來一個snapshot。回程地鐵中,讀了四五頁陳耀南博士寫的比較宗教學著作,發現了佛教思想的內部矛盾。回家,書架上放了N本讀完但還沒有整理的書。這些有趣的經驗,都值得紀錄,作為日後再思考(Technical Writer很喜歡Reuse)或寫作的材料;還沒整理的書,也要盡快整理,以騰出空間容納新書。
要將一天這麼多的東西都整理好,實在不容易。是要在blog上寫個影評,然後將照片加入照片管理軟件,還是通宵整理讀書筆記呢?很明顯沒有那麼多時間。
有了電子索引,可以為日記和照片各自建立一張索引卡,然後附上"法國電影"、"情節"、"星空"、"雙魚座"的標簽。然後,又可以建立另一張索引卡,標題寫上"佛教的邏輯漏洞",然後附上標簽"知識"、"讀書筆記"、"陳耀南"、和"宗教"。最後,再加入一張紀錄書本中有用頁數的索引卡,當天的整理也就完成了。
特別談一下書本整理。
書到用時方恨少,不需用時總厭多。讀過的能加以實踐,才是自己的。看完一本書,能即時加以行動的部分其實不多。所以,只要寫下受書本啟發而可以立即實行的事,與及實行時要注意的重點便可,多寫便浪費時間。
關於讀書筆記,美崎榮一郎說:
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にとって読書とは、読んだ本の情報を覚えることではなく、自分の仕事に活用するためにあります。本を読んで、学校のように、読書感想文を書く必要はありません。内容をまとめる必要はありませんし、自分がどう感じたかを論じる必要もありません。(作為社會人,讀書不是為了記憶內容,而是為了將內容加以活用......)將讀書比喻為與作者進行對話的勝間和代說:
人と会話をしていると時に、線は引けません。同じように、本を読んでいる時にも、線を引かずに頭に残るようにしています...「まとめのためのまとめ」を作るのではなく、普段の日常の行動の中で、その学びを生かしていくことをお勧めします。(與人談話時,我們不會劃線。同樣地,讀書時亦應該不用劃線也能夠牢記書本的內容......)讀書後感想是什麼、內容大要什麼,其實不重要。將學到的內容轉化為行動,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那沒有即使行動價值的資訊怎麼辦呢?由於不知道哪個時候會用得著,為求保險,可以將可能有用的書頁掃描進電腦(或拍照),然後建立一張標題為"這個時候方恨少"的索引,內容寫著"轉換工作時.....掃描A 35頁"、"要煮菜不知煮什麼時......掃描B 90頁"、"想不到電點子時......掃描X 120頁",再附上"書刊"和"再讀"標簽,便可以高速完成書本的整理工作。
日後遇上疑難,只要看看這樣索引卡,找回相關的處境,便立刻重溫讀過的內容。
系統,很難用文字精確表達,但已經說了大部分的重點,來年各位也可以試試從類似的方向整理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