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公司前,預備了一封簡短的遺言,說一些員工不應該說的話。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日後,你和{name of your wife}還要繼續領導{name of the field}界邁向變革。對內對外,如能少看一點個人理想和信念,多從雙贏利人的角度考慮;又不將別人對事情的不同觀點視為「不合作」和對自己的批評,相信必能發現更多從前所沒有看到的機遇...
此外,又將過往六年觀察到和思考過的問題寫成一份幾頁的報告,提醒老闆一些盲點或不願意面對的事情。這些話,可能觸及別人痛處,也不會換來好的Reference,但正確的、能造就人的,也就放膽做好了,誰知不會“終有一天感動你”呢?
在交接工作的同時,又繼續準備開辦教室的事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靈魂搜索(Soul-searching)”,也刻意的去教教兒童合唱團,還是覺得成年人才是我要服務的對象(儘管小朋友都很可愛、很聰明),即使這意味著一星期可能頂多只有二十個小時可以上課,而二十小時所可以賺取的收入根本不足夠生活。但我挑戰自己,這個限制只是傳統音樂教授模式加諸於我們的“現實”,我只要把教授的模式都改掉,二十小時是足夠的。還有,很多人日間是不用上班的,也有很多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的人,二十小時的限制未必是真實。
創業的過程中,找來不同的人傾談,也邀請他們評價我的想法,好讓我所想的可以利己利人,既不犧牲學生利益,又能達成理想。面對由零做起的各種困難,看到不同人對同一個課題的理解可以完全相反,在做出來以前,實在難以判斷誰對誰不對。
- 有的人覺得虧本一段時間都是“有得做”,有的人看到支出大於收入便打退堂鼓
- 有的人根據自己的畏懼下決定,有的人根據自己的熱情去下決定
- 當快沒有錢的時候,有的人覺得應該大力節省花費,有的認為要增加花費,以提升賺錢的能力,儘快控制赤字
- 面對不確定性和資訊不足,有人認為做著想,有人認為想清楚才做 (如業務的設計應該去到多具體才可以正式宣傳呢?宣傳了才發現行不通怎麼辦呢?)
這些,我想都沒有標準答案,做的人不同,也會有不同結果。說到底,只能憑信心,因為“信”是未知之事的唯一判斷基準,而不是邏輯和數據。若上帝每個人只造一個,而且從不會造垃圾,那麼祂這樣造我,自然有祂想我服務的人群,也自然有成就事情的方法。
我信別人做不到的我做得到,因為只有一個我。
我又信當你在服務一群你被呼召去服務的人群 (to serve those you are meant to serve) 時,
你就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感動別人!
訂閱錄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