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IDEA #216:Let's Not Pretend

搬家一個星期,收到市場推廣部發送給現有客戶的email newsletter,內容大概是說為慶祝喬遷之喜,公司特意邀請客戶到新辦公室參觀,並順道預覽兩個將在暑假期間發布的新產品。文案的引言說我們公司一向追求卓越、講求質素,而搬遷的原因,就正是為了"你"...

搬辦公室能否讓客戶直接得益我不敢說,但總想不明白為什麼市場推廣文字總喜歡言過其實,將事情過度美化,就如大文豪將再平凡不過的景色寫成世間罕有的美景一樣,還假設以讀者的智慧會看不穿你的把戲。

文學作品用於抒發主觀情感,不妨誇張。產品宣傳要牽動的是顧客的情緒,理應寫能引發傾慕和好奇的內容。而對於對公司作風和產品質素心中有數的客戶來說,自吹自擂、假設對方會受感動的言辭,相信只會令人反感。畢竟,讀到的文字再美,到頭來得到的又是一個不外如是的現實,客戶最終得到的也只是失望。而這個失望,將要由客戶服務部來承受。

一間公司的理念是什麼,完全可以在產品中體現出來。西崎崇子創辦的Naxos品牌令古典音樂唱片變得大眾化,Apple讓設計和功能能完美結合。這些公司和產品的賣點不用說顧客都會體會得到,無需言過其實的去吹噓。所以你看蘋果的宣傳文字都異常精煉,也沒有讓人看了毛管動的措辭,一切都是從事實出發。

新款的iPod Shuffle沒有屏幕,但能用多國語言讀出歌曲資料,其特點便用了簡單的“輕身細語”來總結;Mac OS10.6相對於10.5來說沒有新增太多功能,但作了很多微調,所以便用了一句“精工細作”來概括。完全不用說能給客戶帶來什麼益處,別人也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得到。有墨水,就是有墨水。

不夠人墨水多,也就老實一點、真誠一點,才會受人尊敬,讓人傾慕你的公司進而欣賞你的產品。以下是我看過最好、最有力的宣傳文字,該公司的軟件非常優秀,我每天都會用:

Our Philosophy
Our philosophy has three parts, in decreasing order of importance:
(相當清晰)

Create good software
Our top priority is to create good software. Every engineer loves creating good software
(人之常情,無可反駁). All you need to do is set up the environment so they can do it...

In typ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s, 90% of the programmer's time is spent writing and refining the basic user interface... Under Cocoa, it's down from 90% to about 10%. This gives developers two huge advantages:

1) programming teams can be smaller (we wrote a whole web browser with three people, not 50). (不吹噓作大) 2) a programmer's time can be spent actually innovating, creating new features and making them obvious and friendly and all that good stuff, instead of just getting the basics down and having to ship or go bankrupt.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users? It means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風趣幽默,估你唔到)

Make money
Let's not pretend. Omni is a business, and businesses must make money (精華所在,你敢不敢這樣說?). Businesses that lose money can't make good software for very long.

Most companies have "Make money" as an invisible part of their mission statement, only it's at the top. We're honest enough to include money on our statement, but we're committed enough to put it after "Create good software".

Have fun
This may seem almost flippant, but we're serious. If you've looked at ou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page, you'll know that w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making Omni fun - because we believe work should be fun, or there's really no point in doing it.

If you enjoy what you do, you
do a good job at it. We all enjoy creating great applications, but we have to make sure we enjoy the environment we work in and the projects we work on, or we'll burn out.

Having fun is important, but like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you have to know when to get to work so you can continue having fun. (Although, we've always kind of resented the ant's smugness and asceticism. Honestly, which of them would you rather have at a party?)

Our Ethics
It is our company policy to care about our employees, our neighborhood, our environment, the world.
(很多公司都說we care...)

We try to write good software, represent it fairly, and stand behind it in any case.

Many corporations consider an act good if it benefits the company — even their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are usually motivated by the good publ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the good of others. We believe that doing good is the highest priority in life, and that our company is an
extension of ourselves, not a separate, amoral entity. "Doing good," to us,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quitting your job and joining the Peace Corps —
it means living your life in such a way that you contribute more than you take from the world. (這公司很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We have three base values that are very important to us:
1. Be honest.
2. Be honorable.
3. Be moral.

Being honest.
This one is easy. We won't lie to you. We've been told that, in business, you're allowed to lie occasionally. You can say, "Oh, we're almost done with that feature," when really you've barely started it.
(我們老板天天說) People expect it. Well, don't expect that from us. We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state of our products, and everything else.

Being honorable.
We use honorable here to mean: we will conform to our stated values. We won't compromise our values 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easier, or cause less strife, or make us more money in the short run. We won't build crappy software just because we think it will sell.

Being moral.
We define a moral action as one which you would praise if someone else did it. It's that simple. (We borrowed this notion from a famous philosopher, actually.)

That's it.
It reads like a boyscout manual, doesn't it? But why can't a business be ethical? Why can't a company have values beyond "money good"?

We think that being honest, honorable, and moral is what keeps our customers loyal to us.

真誠、沒花巧,不單不能說的都說了,每一個經營理念都能清晰定義,對於這樣的公司,你還能有所保留嗎?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IDEA #215:長笛妹妹,大提琴哥哥

週末,仍舊是測試錄音的時間。

測試了三個月,大致上已經找到新mic的sweet spot,不過由於始終不是在大音樂聽裡錄音,笛聲中的高頻還是太多,沒有達到滿意的程度。有聽眾說長笛還是單獨吹比較動聽,以往的作品雖然是把旋律吹了出來,但就是沒有笛的感覺。樂器有其獨特的個性、有其最適合的另一半,就如某些材料配搭能帶出食物的鮮味一樣。煮雞沒有雞味,的確是問題。

晚上到YouTube散步,碰到這樣的一對...


或許,我也應該為長笛妹妹找個大提琴哥哥,讓她可以能靜靜的滲透出自己的韻味。還有,希望一天能做到這樣開豁的大音樂廳效果: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IDEA #214:靈感管理

為應付三三四新學制的需要,公司將推出旗艦產品的新版本。在此同時,老闆亦希望為新產品提供更完善的文件配套(Packaging)。

經過一輪摸索後,發現可以參考Adobe那樣,為重點產品撰寫Factsheet和Whitepaper。如果做得成功的話,應能為產品建立一個更為專業和權威的形象。說穿了,白皮書其實就是封"扮中立"的長編推銷信。

寫Whitepaper有如寫學術論文,需要就產品的時代背景、技術背景、結構、和功能操作等作詳細闡述。由於要盡量中立,部署方案時要考慮的因素亦需要有所交代,而不止是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自家產品的賣點,只有在教育讀者客觀認識問題以後才可悄悄加入。

至於Factsheet,事實上亦是經過包裝的宣傳資料。所以,Factsheet和whitepaper不單要為產品提供包裝,其自身也要以身作則,經過一番包裝,才可見人。

寫論文,不能缺少資料搜集、組織、和內容醞釀的過程。讀大學時寫論文,我一般會用腦圖法(Mindmapping)去構思和組織資料。不過,腦圖法的缺點是資料和概念之間需要有比較清晰直接的關聯,如“蘋果和葡萄”聯繫到“水果”,“火車”和“飛機”聯繫到“交通工具”等。

不過,在內容醞釀的過程中,很多時會想出一兩段精彩的描述。此類東一塊西一塊、且不知將來會如何利用的資料,性質比較模糊,歸類困難,並不合適用腦圖法來管理。最近,找來一個非常有趣且免費的軟件,能夠很好地管理這類零散和尚未定型的內容片段。

先說一點時代和技術背景。

現在是iPhone OS 3.0和“Web 2.0”的年代。起初,互聯網的構想不單是人人可以看,亦人人可以寫(the read-write web)。可惜由於技術上的限制,要直到到最近五六年,才出現如Blog、Wiki、和YouTube等可讓人方便地發布內容的工具,實現當初“可讀可寫”的理念。

互聯網是一個全球資料庫,Web 2.0除了可讀可寫外,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所有資料都可以透過標籤(Tag),作多維度的分類。分類,是一個高深的課題,所以動植物分類和杜威分類法,其規則均非常複雜。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要算是電腦的檔案結構。

在本質上,電腦的檔案結構是單維的,一個資料夾下包含著另一個資料夾。在此層級結構下,具有多重屬性的資料便變得很難管理。Miffy的玉照應該是在“My Picture”資料夾還是在“Cute Things”資料夾中呢?電影院資料應該是Entertainment類還是Business類呢?根本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腦圖法的限制和檔案結構和分類索引一樣,就是同一筆資料只可以從一個維度去提取和聯繫,要是剛想出來的精彩句子既關於A,亦關於B,用一般的組織方法也就很難進行歸類和整理。整理工作做得不好,他日需要利用這些素材寫作時,便容易出現“明明想過一個好主意,但就是找不出來”的情況。

返回正題。

那個有趣的工具叫TiddyWiki,是一個能夠有效組織資訊的工具。Wiki是Web 2.0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讓一大班人協作建立內容,並讓使用者能以簡單的方法格式化內容。Wiki支援將同一筆資料同時歸類到多個屬性,並懂得將有關聯的資訊透過超鏈結聯繫起來。

TiddlyWiki的功能類似。你可以自由輸入一筆筆的資料,然後為資料加上任意數目的分類標籤。由於無需以層級方式組織資料,所以很適合儲存一些零碎的寫作靈感。
嗯,這幾句是關於功能A的,可以用在introduction中,又可以用於產品規格表中,又可以作為參考資料放在附錄,那就給它四個標籤吧:Function A,Introductory Text,Spec,Appendix。
此外,又可以加上如"Factual Tone"和"Marketing Tone"等的標籤,以識別寫作方式。他日簡介功能A時,只要將關於Function A,又是Introductory Text,和又是"Factual Tone"的資料一並抽出,便可以即時找到有用的寫作材料。

現在是資訊的年代,能夠掌握大量資訊並在有需要時即時提取,對於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便利。不過,在增加資訊分類靈活性的同時,訂定分類策略時所要考慮的因素便會增多。

層級式分類是個靜態系統,你只需考慮資訊當前的屬性,然後將其歸類到個最近似的類別便可(你總不能將資訊同時放在一百個資料夾中)。標籤式分類是個動態系統,容許你為一項資料附上上百個標籤,若標籤未能有效反映資料的屬性,那麼便容易出現找不到資料的情況。

個人感覺大一般人對資訊屬性的掌握程度仍追不上工具的進化。大家都用互聯網,有的人能夠快速從中找到所需的資訊,有的人找大半天都找不到,分別就在於你能否用精確的關鍵字(也就是標籤)去概括事物的屬性。

工具是有了,但離真正能夠有效使用的距離還有一大段。這裡有TiddlyWiki的中文簡介,有興趣可以一讀:http://web.nlhs.tyc.edu.tw/~lss/wiki/TiddlyWikiTutorialTW.html#TiddlyWiki

2009年6月14日星期日

IDEA #213:亂UP o野

本星期六便是公司搬家的大日子。新辦公室的空間比現在充裕,但桌面則縮小了。所以,又是發揮小宇宙,想想如何善用有限空間,製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個人工作空間的時候。

新辦公室裝修費超過一百萬,加上09年上半年收入不太理想,最近老闆總喜歡不時“妙語連珠”一番,刺激一下同事的“士氣”。早前更突然要求全體員工在一個小時內以電郵形式報告自己過去半年的成就,並宣布他在未來半年到底可以如何貢獻公司。

如此具挑戰性的工作,我當然無任歡迎。凡事應該作長遠打算,半年內可做的不多,幾年內可做的卻不少。至少幾個部門重覆做相同的工作,便一種浪費。說明書、市場推廣資料,公司網頁,培訓咨詢資料,都是content,何不集中於一個content department,以統一口徑,強化品牌?

類近的東西由三個部門各自負責,同一個功能有三種說法,弄得客戶頭暈轉向,恐怕很難跳出香港。寫字那麼簡單的工作都如此混亂,就不用說產品有多可靠了。

面對增加不少的開支,在搬家簡介會上老闆不忘嚴肅聲明sales meet不到quota,客戶服務反應慢,不能回答客戶問題,強調公司不能金玉其外但敗絮其中,更說公司內有四分一員工表現未符理想,需要對他們“做D野”云云。老闆發言後引來很多客戶服務部員工不滿,指他未能了解部門實際工作的困難,亦有同事在facebook和googletalk上以言討伐。

老闆不了解部門工作情況,不能說是“對”,但亦屬正常。無法向上溝通,引導領導人對部門工作作出正確評估,中層有一定責任。不過,想指出的是公司以怎樣的形式運作,乃是老闆的決定,采取“盡可能縮短設計時間、以最高速度推出產品、問題容後修正”的策略,必定會引致質量(Defect)問題。

“走精面”,將可於設計階段簡單處理的問題,留待數百用戶在熱烈使用時才處理,所需的售後支援服務和補底功夫便自然以幾何級數增加。用幾千元設備做的壞錄音,數百萬元設備都不能將它改好。這不能怪貴價設備不好,畢竟所有東西皆互為因果。

近來產品開發的週期越來越長,質量不穩定,不合理的設計不斷增加的情況,不知要持續到何時。不檢討生產方式,即使換掉整個客戶服務部也無補於是。做事不專業,要進軍海外市場又談何容易?畢竟,“大家樂”是香港土產,外國市場不一定受落。他們要求的是更專業的公司。

雜誌上看到日本飲料生產商ホッピービバレッジ社長石渡美奈的文章,所說的完全適用於公司。

她說員工的“自我重要感”非常重要,尤其在業績未如理想的時候。員工覺得自己重要,便會自發思考可以做些什麼令自己更加重要。若只是收到老闆饋贈的一句“meet your target”,那只會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從所收到電郵的長短和回應的認真程度,我想老闆應該知道公司缺漏的是什麼了吧...

人是一面鏡子,你覺得我不重要,我便會輕視你、不尊重你,不賣力工作,全體員工都做覺得自己不重要,公司便會處於被動狀態。說話不小心,很容易傷害人。經濟不好,他不會走,只會留下來絆手絆腳,對公司沒有好處。

如石渡社長說,

人の以上働いてもなかなか結果が伴わない時期たからこそ、リーダーの言葉は大切だ。私がかける言葉一つで社員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が上がったり下がったりする。

在加倍努力都不能達到預期成果的時期,人的心靈會變得脆弱,領導者的一言一語,既可刺激工作效能,亦能打擊之。所以,她主張所謂“適才適所”,並每年撥備200萬日元作組織分析(略多於我們辦公室的裝修費),審視個人能力,要將員工分配到適當的位置,令每一位員工都是無可辭退的、對公司重要的。你說怎樣的話,反應你是怎樣的想。如訓練小狗一樣,“hand hand!”,“ sit!”, “meet your target!!!”,並不能表達任何程度的重視。

說聲“這個只有你可以做,也就靠你了”,比給他千萬target更實際。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IDEA #212:千吋電視不要買

周一假期,檢查眼睛以後順道探訪老師的studio,並試吹他新購入的手工製長笛 。

長笛由前山葉樂器的師傅製作。離開山葉後,他們於1992年建立自己的工廠,以Flute Master(魔笛)的品牌製造售賣自己的長笛。該笛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機鍵之間的距離很小,令樂器的平衡性佳,聲音更平穩。不過,近七萬多港元的售價,實在令人心寒。

最近開始接受一對一的健身訓練,漸漸感受到由此帶來的財政壓力。維持健康也好,維持興趣也好,"有錢"很重要。或許只是我不懂,總覺得一般人要投資在金融產品上是不盡理性的行為。畢竟,不是內行人根本很難弄懂產品的運作原理,用大量金錢購買不懂的東西,實在令人汗顏(當然,懂的話則作別論)。


講到理財,老師也有一手。


第一招,做專家
老師一生人沒有怎轉換過工作。年青時是位音響工程師,並兼任管弦樂團樂師,在退休後才專心吹奏和教授長笛。正職和兼職互相強化,也就成為專家。閱讀音響雜誌,才知道老師是香港第一個用電子分音(Electronic Cross-over)的老行尊,很受業界尊敬。當你成為某個專業的專家時,不愁會沒錢。


第二招,投資藝術品
此外,老師會收藏古玉、古董鋼琴、和手製長笛作為投資。現代社會,很難再做出以往那般出色的手工藝術品。因此,可以200%肯定這類投資比股票等更穩定,而且可以保證時間越久,價值越高。


第三招,保養身體,退而不休
自十多年前起,老師便開始早晚靜坐,即使沒有做甚麼特別的運動,年屆七十都仍然非常健壯。由於身體好,吹笛亦自成一格,因此退休後仍可以有可觀收入,加上古董保值,現金購買數十萬元的樂器亦不是問題。


從事財務策劃的人,總喜歡問人打算何時退休,然後根據預測的退休後生活年數和所想達到的生活水平,作為策劃的基本參考。概念是非常科學化,但"假設會有數十年沒有收入的生活,現在賺的錢未來用"的想法本身就存在問題:

  1. 錢會貶值,而且越早剩下來的錢貶值得越厲害。能對抗通漲的投資產品需要高度專業知識,不懂的人有機會得不償失。基金經理是否只顧個人利益你亦不會知道。
  2. 今天賺的錢幾十年後才用影響今天的財政靈活性。
  3. 面對不確定性,人的傾向是報大數,預留比實際需要多的資源去製造安全感。
  4. 今天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明天的需要應盡可能待情況清晰時才去判斷。


簡單說,其實就是機會成本問題。你現在就開始為一台預測在數十年後面世的1000吋電視供款,電視是否能如期出產,那時是否有使用電視的需要和環境,完全是未知數... 你公司的老闆會否提早十年二十年聘請可能需要的人?

所以,最簡單最化算的方法應該是錢待要用的時候才去賺(當然不能完全沒儲備,因為幸運的話,還是會有要用到1000吋大電視的機會)。錢,用的時候才搵,也就不會貶值,成本也就是最低的。就如有需要時才買電腦,功能和性能一定比幾年前為(預測性的)今天的需要而預先購買的電腦強。

當然,這是假設健康狀況良好,與及你擁有能夠換成金錢的技能或資產。資產應以懂得使用的東西為首選。懂,就確保你能換取到最高的價錢。

人說"病從口入",多數的疾病都是生活習慣病,像老師般每天進行保養維修,能夠一直工作下去的可能性還是相當高的。金融爆破的機會高還是患重病、又沒人供養、戶口又沒有錢,以致數十年沒有收入的機會高?我想是前者。畢竟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錢如何用也可以自主決定。資本主義金融系統的弱點則是結構性問題,無法預防,除非你不參與。

至於能否擁有能夠換成金錢的技術,以致在六七十高齡都還可以工作,則視乎你能否建立自己的品牌,能夠與別人形成差別,能否成為某個業界的第一人,成為專家。某些事,只有你能做到,又或是某些事你做得最好,而那些事對別人又是有幫助的,也就會有人給你錢去做。

所以,比較可靠的理財方式,或許應該是盡你現在擁有的能力和資源去

  1. 保養身體
  2. 找尋"志業",發展個人獨有、無人能及的技能
  3. 購買你懂得使用的資產

有健康和能與人形成差別,也就能有錢去購買你懂得運用的資產。有資產,便可以在需要時換成金錢。 不過,現在聰明人很多,教育又普及,要辦到第二點難度很大。但和別人一樣,也就總有一天會被淘汰。難,也得去做。

財務策劃師問我打算何時退休,我總會答"不退,工作到死的一天為止"。理由很簡單,"做到死"的生活比數十年沒有收入的"退休"生活更容易。況且,人的價值就是在於工作(貢獻社會),不工作心靈沒有寄託,更加容易失去生存的能力。

離開時,老師說:"七十歲人了,吹了那麼多年,還想怎樣?"

的確,七十歲人了,繼續吹得動黃金和白金笛,繼續能教學生,繼續能開concert,繼續能做喜歡做的事,仲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