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音樂甜品 #37:激動練習曲三首

很久沒有錄製古典音樂。

早前取回借給朋友很久的數碼錄音機,以轉借給舊同事。趁有一整晚相處的時間,特別用它來錄製了三首練習曲。舊同事的來頭並不簡單,太太太...祖父是反革命分子。所以他想訪問一下家裡的長輩,相信能找出有趣的故事來。

香港比較少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這計劃實在是很有趣!

這次,來幾首“反傳統”作品,沒有伴奏。最近每天都提不起神,所以要“沖喜”一下,刺激一下大腦。用了比較激動的演奏風格,為“一take過”沒有剪接的現場錄音(看聽不聽到冷氣機的聲音...)。

頭兩首為普魯士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所作(長笛是帝皇的樂器)。另外一首為不知名的練習曲,旋律高低起伏,難道“極”高,請細心欣賞!


今天換上了新的播放器!


腓特烈二世在皇宮演奏長笛。

訂閱錄音室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IDEA #302:心意更新(二)

從“對”的角度看,會驚奇發現

在人類還沒有能力前往太空,從高處望向地球的時候,那本書已經說:
“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 - 地球懸浮於太空中;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 - 地是球體;

在還沒有電訊和手機的時候,那本書已經說:
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 - 人可以用電傳遞訊息,讓訊息可以傳到某地方,告訴別人“我在這裡”。


中文翻譯中的“罪”,讓人想起“crime”而不是“sin”,不是好的翻譯,暫且將“sin”翻譯成“有問題”。

嘗試假設“人有問題”,就會發現人的問題的確很多。將“成績好/人工高”等同為“我聰明”、將“戀愛”等同為“愛”、將“一時的感覺”等同為“被愛”、將“婚姻”等同為“兩個人的事”、將“亂來”等同為“自由”、將“宗教”等同為“真理”、將“人”等同為“神”(關公、佛祖、祖先、自己)、將“工作”等同為“為別人做事”、將“存款”等同為“私人財產”、“投資”等同為“購買金融產品”...

人很喜歡為自己方便而偷換概念到連自己都不察覺的地步,皆因我們沒有跟從一絕對標准。沒有絕對標准,也就所有東西都是“導人向善”、自由發揮,產生各種的問題。

以上的發現,都是大膽假設“那本書是對”和“我有問題”後才察覺得到。當然,要堅持“那本書不對”和“我沒有問題”,絕對是可能的,網上也能找到很多反對聖經預言准確性和指出聖經內部矛盾的資料。對於人的挑戰,聖經早以預料,並回應說
  • 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
  • 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 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

後記:
多讀了,發現聖經有趣的地方是它會預先知道並(間接)回應你對它的反駁。你挑戰說“神若存在他自己顯現好了”時,你會讀到有關神顯現時人依舊不相信的歷史記載;你挑戰說“為什麼神不自己說話”,你會找到當他真的說話,人聽了也不依從的史實。

所以,還是回到那個老問題:不讀的話你不會信,不信的話你又不屑一讀。對於唯物論者,只能本著“我就看你說什麼,看你有什麼本事”的心態,去發掘更多...


訂閱錄音室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IDEA #302:心意更新(一)

這幾個月是內部變化不少的一段時間,所以特別借用聖經中“心意更新”一詞,去總括近況。

身體上,最近關節的毛病比較多。除手指外,沒有那處是活動自如的,不是痛就是發響,也許是年紀大的象徵。很多都市人都提早出現老人病,正說明了人的身體,並不是為了在高速、高壓的環境中運作而設。至於心靈,雖然沒有筋骨、沒有關節,似乎比身體更能承受磨練,但摸不著的東西比摸得著的,更需要保健和更新。

智慧齒雖不是拔了很久,生活和想法都有明顯的改變。有趣的是,這些改變多數是自然而來,既不在預料,也不是靠個人什麼的努力。以往,看別人凡事都求問上帝,會覺得很不負責任;常叫人上教會,不停“講耶穌”,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想不到現在自己竟變成當初自己看不過眼的人。這時,想起外婆的金句:“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手指曲”。

其實,你是小孩子的話,凡事詢問父母意見,本來就沒有不妥;放學後高高興興的回自己的家,亦是人之常情;自己擁有很好的玩具,很想跟別的小朋友分享,也是乖孩子的表現。一切的不解與反感,源於我們誤認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什麼都可以自己作主,連自己不知自己是小孩子都不知。這種無知的自尊自大心態原來就是所謂的“罪”。

作為一個機械人,以往我堅持“先研究後接受”,才合乎科學;但最近發現“先接受後研究”,才能讓你將視點調節到可以明白那件事的高度上。只靠觀測地表,無論如何研究都只會得出“地是平的”結論,但只要飛上高空又或是觀測天體,就能發現真相。先大膽假設(接受),再求證,原來更加科學。假設那些“講耶穌”的人手中的書是對的,那又會如何?假設我就是他們口中的所謂“罪人”,我又會看到什麼呢?

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天才兒童

臨睡才找到這樣的表演,又興奮得睡不著了!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IDEA #301:賣不出的自私

答應過某讀者IDEA #300將討論什麼是女人味。不過,此題目實在高深,還需時間思考感受,也就先預留位置,待有所理解後才補寫。還請讀者見諒。

最近瑜珈中心頻頻倒閉,該位讀者亦蒙上了損失。說到底,瑜珈和健身中心本質上都是未見官先打八十的生意模式,不靠不斷招收新會員,連維持基本開支也成問題。市場有限,競爭對手又多,最終不得不以非道德的手法經營。這方面,他們還得向大型琴行學習一下。樂器不比健身器材便宜,地方也不能夠太偏僻,也要做特殊的裝修,但人家只要學員預繳一個月學費便能夠維持,原因何在?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這個時代,不道德的生意和壞的產品越來越多,不多不少反映經濟系統已不能產生我們所貪求的回報。投資者只是將別人的錢放到自己的口袋裡,而不是讓整個社會發展,從而自然產生需求。做生意的,不單要制造假需求,制造不了需求還要去搶。

同時,人受的教育多了,反倒容易被騙,實在反智。在說別人“揾笨”的時候,我們還得檢討一下為什麼自己會被“揾”。不可能永續經營的生意如何能給你一個永久會籍呢?

最近,兩“大”健身中心又開始了惡性競爭,一間以高薪減工時挖角,另外一間在損失大量教練的情況下以加學費減工資迎戰。沒有做過生意,自問不了解加學費和扣薪金趕走員工如何可以應付競爭。唯一想到的就是營運者可以在手頭上多掙點錢,待有需要時“著草”離開。加薪的那一家日後也必要加價,以追回現在燒掉了的錢。

周六到加學費的健身中心上課後,教練又趁機銷售課程。一向認同該中心教練的質素,所以才購買課程。學習健身,也是一段時間的需要,除非收入甚豐,否則總不會無限的購買下去。可惜營運者以為只有自己有智慧,別人是大笨豬,壓搾教練營銷課程,不講夠兩個小時不放人。

整個過程我看不到任何一點為客人著想的地方,不但破壞彼此的信任,也暴露了營運者極度的自私。既然如此,我十元也不會給你,也會認真考慮以後不購買你的課程,還會游說有質素的教練盡快離職自立,不要為無智慧的顧主破壞自己辛苦建立的客戶關係。

做什麼事,都得專業,是教練的就做好你的教練,不要碰營銷;當銷售的就做好的你的銷售,不要說些你自己都不懂的專業名詞。顧客,只會付錢購買“專業”。有什麼人會用錢購買別人對自己的自私呢?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嫁得好大棉被

如果你覺得自己太有魅(味)力,又或是丈夫體味嚴重,又或是BB奶味驚人,又或是床上的毛毛公仔散發幽香,都可以使用這張“嫁得好大棉被”去平衡一下,讓你能呼吸一口清新空氣...


說開又說,體味是免疫系統功能的映射。免疫系統有三種基因,即人類白細胞抗原A(Human Leukocyte Antigen-A)、人類白細胞抗原B(HLA-B)、人類白細胞抗原DRB1(HLA-DRB1),他們同屬一個稱為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基因家族,負責幫助身體選擇要抵御哪些入侵的細菌,而人的體味實際上就是由入侵的細菌產生。

因此,不同的基因特性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味道。由於床上的毛毛公仔沒有免疫系統,它的味道當然就取決於和它睡的人了!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IDEA #299:愛是恆久忍耐

“愛是恆久忍耐”,很多人都聽過,但沒有細心思考過其意義。各種媒體和非正規教育,都將愛包裝成“浪漫”和“甜蜜”。無疑,這些可以是愛的元素,但剛有這些,並不能證明愛就存在。

姊妹轉了新工作,舊居又在裝修,准備年終結婚之用,致電問候一下,順道分享一下近況。未婚夫雖然在平常人看來不一定是個值得嫁的如意郎君,說浪漫沒有浪漫、說情趣沒有情趣,坐小巴不敢叫下車,但姊妹仍舊給與無限忍耐。

從她身上,我看到什麼是愛。也欣賞男方為人正直善良、專一始終,比出外拈花惹草的型男不知好多少倍。“浪漫”和“純潔”,很多時只能二擇其一。

姊妹教會一名已有伴侶的弟兄北上工作,被美色吸引,與一名女子發生了關係,最後被逐出教會,女朋友也沒有面目留在教會,只好跟從離開。一人鹹濕,兩人受害,影響自己影響人。

愛是恆久忍耐,忍耐什麼,此段聖經沒有明確說明,但後文說“不做害羞的事”,可推論若想對配偶以外的人做出害羞的事,也應該忍耐。

“害羞的事”,中國古代叫“苟且之事”,與非妻子/丈夫的異性(包括男女朋友)發生關係,就是“害羞的事”。古語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看了、聽了、說了、做了,會引發人忍不住做害羞的事的東西,就要控制。寧可讓你的男/女朋友受到傷害,而不要讓你的丈夫/妻子得到一個不完全的你。

現在,你的男/女朋友或會說:“你不跟我XX,你是不是不愛我了?”;將來,你的丈夫/妻子心中或會想:“這個男人/女人應該跟其他的人XX過...” 矛盾地,當你“愛”你現在的男/女朋友時,就是同時損害你未來的丈夫/妻子。再者,人喜歡比較,“這個人不及從前那個人...”的心情,只會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看著這人,但心中想著那人,也就不能真正享受兩人的關係。

唯一能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就是男/女朋友和丈夫/妻子是同一個人,而且只與丈夫/妻子發生關係。我就只看過這一個人,沒有比較,他/她就是最好。

所以,無論你是否教徒也好,“害羞的事”必然讓你的婚姻蒙上不完美,讓你不能享受the b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因為我們心底裡都有相同的渴求:希望對方是自己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唯一。現代人說沒有所謂,不是真的沒有所謂。男人說“是否處女,沒有所謂”,只是沒有選擇下的說法...

她/他已經與其他人發生過關係了,那怎麼辦? 辦分手?辦離婚?所以,兩人有共同的價值觀,以致能將純潔的自己交予丈夫、妻子,是唯一能讓彼此享受the b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的方法。因此,聖經說不可與不信的人結為夫婦...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IDEA #298:不完美企業(二)

經理今天需完成草議保固服務加價協議,內容要經COO審閱後始可作實。COO做事作風是不看電郵和喜歡找文字上的錯處。由於不肯放權、每事都要經她點頭,以至公司很多工作均因為要等待決定而遲遲未能完成。

COO的回復電郵中指出多個錯誤,在我看來都屬個人誤解;而英文文法問題,經翻查字典後,發現她提出的修改並不符合文法。於電郵中她強調“From now on”公司會非常嚴謹對待對外溝通的質素,以表達對客戶的關愛。
  • 問題一:從來沒有正式宣布有此要求。
  • 問題二:如果你視此為重要,便應訂立詳細指引(Style Guide),不是根據你當下的決定去下判斷。別人不是你,怎知你怎樣想?
  • 問題三:英文不好就不要胡亂批評。
  • 問題四:溝通質素和關愛客戶沒有直接關聯。你給我少點問題的產品,才是關愛我。

最近的產品命名上,COO提出ABC方案中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同樣叫ABC。公司過往已經有此先例,引來非常多溝通上的誤會。“電池充電器套裝”中,有電池和充電器,不能夠將電池自己叫“電池充電器套裝”,也不能將整個套裝簡稱為“電池”。

產品名稱都叫不好,還談溝通傳意?為避免引起客戶混亂,市場部決定采用我方提出的命名方式,將比較合理的產品名稱直接用在推廣資料上,跳過COO。

“對唔住,已經出左街,無得改!”

事情有輕重緩急,有的事,即使你不同意,你也沒有專業知識和現場資訊去作出判斷。最後,還得以大局為重。

身體弱,是長年生活不當引起;出貨慢,盈利差,是長期采取有問題的思考模式(凡事說個大概便算)及行動方式(過度中央集權、胡亂調控、以為排優先順序後便可一餐吃下十個漢堡包)而產生的結果。不每日三省吾身,恐怕難有美好明天。



後記
----
感謝某讀者為IDEA #296提出的意見!

管理是很難的學問,自問認識不深,只是根據邏輯思考判斷。看上去我是個完美主義者,但我強調的是方向上的完美,不是具體執行細節上的完美。細節上都要完美的,我一定會透過自動化工具去達成。

如是說,是因為事情很多時可分階段進行:有做、做對、做好。例如就內部溝通而言,嘗試將公司的年度計劃、方向、自己對工作和下屬的要求寫下來,放在員工可以隨時閱讀的地方,定期檢討,是“有做”;將工作准則定義得具體,是“做對”;溝通正確無誤,重要事務上有完整的溝通履歷,那是“做好”的層次,可以慢慢逐步來。

雖然我“屬下”只得一人,但我仍會盡量將工作要求寫成Guidelines,或指導下屬看一兩本相關的書籍。有共同語言、共同背景,討論才能有根有據,溝通才能有效。要求是否全“對”,還要根據客戶回饋去驗證,但起碼應做的事情都有做。

編寫說明文檔,文字通順、沒有離題,是“有做”;從客戶立場而不是系統功能立場去交代內容,是“做對”;內容一針見血是“做好”。

訂閱錄音室

IDEA #297:不完美企業(一)

星期三,員工大會完滿結束。意外地,沒有隻字提及盈利上的挑戰。可能性一,突然有“大水喉”從後支援;可能性二,不認為此問題可以/應該集思廣益,共同解決。自大和缺乏危機意識,都是失敗的根源。

會議內容與過往無異,都是復述公司的Mission及思考一些概念性問題,一切對改善產品和盈利毫無幫助。加上任何問題若只草草討論、匆匆回應,沒有系統紀錄分析,亦只是浪費時間的腦力游戲。

CEO常強調公司的Mission有四:Production(生產)、Diffusion(銷售)、Adoption(令產品被用好)、和 Control(內部調控)。每一項其實都是任何公司必然要做的工作;說做人的Mission是工作、生活、消費、睡覺,是廢話,亦不能指引方向。

舉例說,“以模塊化(Modular)程式碼再利用度(Reusability)高的方式進行效率生產、靠專業知識而不是硬銷手法去推廣、透過制約產品複雜程度讓產品變得更好用、透過架構化和自動化去減少內部浪費”,才是能指引方向的Mission Statement。公司很多事情落實不了,根本原因就是想不清,說不出。“紙上談兵”如此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何況是去落實?

與以往有異的,是高層主動提及“Profit”,不單為此字下定義,還透露公司會為各部門制定它們對盈利的“貢獻指數”,作為薪酬調整的參考。一對球隊,是一個系統,任何人都是取勝的關鍵,一環弱,也就環環受影響。用統一的量尺,不以整體角度看待球隊,而是看能入球,是因為有些人的“貢獻”較多,有的人“貢獻”較少,不但不合邏輯,也傷害員工感情。誰想做“天生”貢獻程度低的人?

對於Profit,CLO以CEO的四個Mission為基礎,定出以下四個盈利因素:

1. 員工生產的產品為客戶帶來改善
2. 員工能成功表達產品好處
3. 員工能讓客戶享受到產品帶來的益處
4. 通過內部調控,員工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而公司將根據此四點評定同事的績效。會議上,我們被安排就相關一項進行討論。同樣,此討論是浪費時間的。

先不討論該四點是否是盈利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此處的問題同樣是“說了等同沒說”:“改善”、“成功表達”、“享受”、“效率”所指的具體特性是什麼?此外,產品設計、定位、與及內部調控,在公司都是管理層主導的事務,並不在員工權力範圍,因此不可作為評核基准。

定義清楚,表達清晰,是這裡的人最不願意做的事。而所有事務,集中於一個能力不足的人身上,亦令公司遇上很大的決策樽頸,有金都趕不及“執”。

訂閱錄音室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IDEA #296:講不出的路

下班,和一位媽媽級的同事一同乘坐地鐵。我回家,她去讀神學。路上談起她的兒子,聽起來性格很像我,不喜歡走現成的路,喜歡自己修橋搭路。所以媽媽問兒子將來想做什麼,兒子一句都答不出。因為他們想做的,尚未有名稱。對此,實在身同感受。

技術寫手是個非常適合我的工作,但感覺上還是差一點點什麼似的。晚上,繼續思考“最適合我的職業是什麼呢”這一問題。問題並不新鮮,但總想不出結果來。以往想不出,現在也不見得會想得出。想不出,代表見識不夠,需要增廣見聞。另一方面,找個role model,跟著他的做法照做,反倒更好。

雖然,理想職業我還沒有找到,但可以肯定的是:
  • “Being special”是我的核心價值和推動力,多人做的我不想做。
  • 我極喜歡“平亂”,即使看到你亂我會有很多意見。
  • 我是個懶人(字寫得多不代表勤奮),但喜歡自己做多於叫別人做。不是信不過別人,而是因為...
  • 我將工作視為表演,不喜歡默默耕耘。表演的特性是:一定要“靚”,和“一做就要做對”。
  • 我喜歡處理超複雜抽象的事物,但同時我愛做精品。
  • 我喜歡在高科技器材旁邊放上公仔,平衡一下氣氛。
  • 做的要對別人有益處,尤其是在精神層面。畢竟物質實在已經太充裕了...
  • 參與工作的人數不要太多,好讓精力用在做事而不是人事上。
  • 很多人看不開的時候都喜歡找我聊天。
  • 有朋友說我說話用的比喻很“抵死”。
  • _朋友說沒有見過如此特別(特別奇怪?)的人。
  • COO說我是很特別的員工(特別多意見?)。
  • 我喜歡“撈過界”(政府機構最害怕的事)。

能滿足這些條件/性格特質的工作又是什麼呢?如沒有,如何創造呢?

一些冷門但很有趣的工作:
  • Professional Organizer/整理顧問 (美國和日本才有的職業)
  • 文具/筆記本設計師
  • 專做PowerPoint的人(McKinsey等顧問公司才會需要專門的人去做這工作)
  • 圖解Consultant(日本才有的工作)
  • 中小企業診斷士(同上)
  • 大人繪本作家(同上)
  • 男秘書
  • 展覽設計
  • 內容網站主管
  • 用戶界面設計師
然而,多數香港都沒有...

路,不容易找,更不容易創。幸好,即使世界上有很多“唔係路”的工作,我們還有一條已經一早修好的耶路(不是椰汁西米露)。

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總結...

明天,公司將舉行全體員工特別會議。會議“討論”什麼(根據以往經驗,基本上只有聽的環節),大家都心中有數。任何緊急措施,相信只能舒緩一時半刻,不能解決問題。很多事Day One不做,將來難有機會再做。生命無Take Two...

首席測試員今周離職。公司沒有作出任何交待,工作交接如何亦一頭霧水。有的事情,不說別人疑慮更大,何必不盡快扶正言論,以免謠言滿天飛。面子,是最害人的武器。

很快,還會再有一位資深員工離職。靈柩年年尾起,要員中層逐一離開。問題根源,已經探討過N次,亦親身感受到松下幸之助所說“社長應時刻自我斥責和反省”的深刻...

回顧過往寫過關於公司的文章,意見不外乎以下這些:
  1. 產品質素低落,絕對是造成問題的主因。
  2. 將質檢簡化,只會加速死亡...
  3. 不少員工都只視此為跳板,做事得過且過。只因壞的牧羊人不願意為羊周章。
  4. 有的事,表面上看來是公正嚴明,但若不是出於愛,最好還是不要做了。
  5. 我亦坦言希望上帝安排高質素的競爭對手進入市場,或使公司出現重大問題,好讓那些狂莽自大的人得到反省的機會。
  6. 会社を大きくしようとか、もっと大きな利益を出そうなどと考えるのは不幸のもと。讓公司變得更大、獲取更多的利益的思想,是不幸的根源。
  7. 容納質疑和反對意見,有追求真實的堅持,才能進步,才能受到尊重。
  8. 有好的系統,任何人都可以發揮潛力。
  9. 交通堵塞,應先檢討交通燈號系統和分析道路負荷,而不是先怪責司機胡亂駕駛。
  10. Be logical and yee shall love thy company more than thy wife
  11. 性格柔弱和做事缺乏目的意識的管理層太多,事情總是往一面倒。
  12. 新產品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更有客戶在投訴信中直指產品是垃圾,不是升級而是降級。
  13. 流水才能不腐,永遠由家屬擔任要務的公司沒有將來可言。
  14. 用相同的方法解決那個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的,就是我公司。
  15. Adding manpower to a late software project makes it later。
  16. 應寫好文件、減少低效且不具再現性和追蹤性的口頭溝通。
  17. 不貪功能多,少做少錯,便能夠快。
  18. 公司的目標應該是讓工作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變成金錢,而不是如何能節省單位成本。我每天的生活是很節約、生存成本是很低,但就是賺不到錢,那又有何意思呢?
  19. 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工作的工廠,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工廠。
  20. 當公司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最能幫助公司的其實是那些和公司保持對抗態度的人(After 吉越浩一郎,日本黛安芬前CEO)。
  21. 日本有名的中小企顧問竹田陽一指出300人以下的公司99%的問題都來自經營者自身,只能透過經營者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決。
  22. 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problem-solving culture和用管理20人公司的方法管理100人的團隊。
  23. 時間要用來做緊急的事,由於每天都有急事,重要但非緊急的事不做。
  24. 任何事都要討論,公司小會議多,浪費大量資源。
  25. 什麼會議都在沒有預備的情況下開始、不作紀錄的情況下結束,然後匆忙開始進行工作。
  26. 員工無能(為力),可以離開,老闆則不可以。因此,做老闆的要時刻自醒自覺,能監察你的人就只有你自己。
  27. 常識說things don't get done if people don't do them,無論目標訂立得多偉大,沒有人做的也就永遠不會達成。
  28. 就連一個能顯示全公司所有工作的master schedule都不願意做,有如地鐵主控制室裡只有追蹤荃灣線列車行使狀況的顯示燈,而沒有追蹤港島線的顯示燈一樣。指示燈不完整,又如何能有效調度和指揮?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IDEA #295:新客人FAQ (一)

宣布一下。以後,神會不時來錄音室作客,為免不認識他的人“嚇親”,在此僅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來賓。不保證對他的認識100%正確,但若你有興趣認識多一點,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更權威的途徑。

周五公司的基督徒聚會中,各人都對我這個出名理性冷面的人能夠信耶穌感到非常有興趣,邀請我坐上主席位,分享一下。

其實,能說的不多,只是重復看到醫院門外那一句“你出你入,我必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有所感動罷了。信,本質上不是一種理性,但理性的人只要找到一個邏輯、一個理由,便能擺脫一切主觀感情,做明智的抉擇。過於感性的人,即使看到一千個理由,也會因為一個“不想”,而影響決定。理性,是一個祝福。

言歸正傳,准備了一個關於新客人的FAQ(職業病)。問題眾多,先答幾題。

神是誰?
根據聖經,他是帶你來世界的超具邏輯、超聰明、超守信用的“東西”。

宇宙會不會其實沒有神,只是人有心理需要所以造神?
核電廠會不會其實未經過設計便爆出來(宇宙有無數個核電廠!!!)?有的神的確是人造的,如佛祖和黃大仙。

證明的方法很簡單。由於各宗教的神所說的道理互相矛盾(例:佛教叫人思考,聖經強調信心),所以邏輯上不可能全部都是神,除非神“發神經”。

聖經對歷史發展的預言到目前為止100%准確。如果聖經是人作的,由於人不能預知未來,那聖經的預言不可能如此准確。能如此准確,聖經就是神利用人寫的。聖經中的神能預知未來,表示他是真的,不是人造的。由於其他宗教的神說的,和聖經裡的神說的矛盾,因此那些神不可能同時是真的。

如果你同意核電廠不可能自己生出來,同意人不能100%准確預測未來,以及井然的宇宙背後的神不可能發神經,自打嘴巴,那麼有沒有神和誰是神是很清晰的,只是我們不“信”罷了。

信,不是理性,而是感性。感性接受不了上述的邏輯,便會“不信"。

那為什麼很多人仍不信(聖經那個)神呢?

原因不外乎:
  1. 他們到死哪一天都一句也沒有聽過神的事(基本上不可能,非洲也有人傳教)。
  2. 他們根據喜好、傳統、或先到先得的原則,選擇了其他“神”,沒細心想過前一題所說的邏輯問題(那時非常重要的問題)。
  3. 他們受其他宗教影響,害怕信神後會失去自由(信真實存在的“東西”,並不是一種宗教,不會令你不自由,正如信科學一樣)。
  4. 他們以為信不信沒所謂(神說有所謂)
  5. 他們在做自己也知道不應該做的事,但戒除不了,覺得不好意思去面對神
  6. 他們以為人很聰明(但就是沒有能力預測和避過地震和火山爆發)
  7. 他們覺得現在很好,不用想那麼多(就是想漏了“Why are you here?”、“Where are you going to?”、“Why you live if you'll die anyway?” 這些問題,不想不代表就不關你事)。
為什麼信神的人常被人挑戰?
因為他們如實將神的標准說出來,但由於標准太高,讓人覺得精神有問題的才會信,所以產生反感。然後,他們便引用聖經的一言半句,去應付別人的挑戰和反感。出發點是好,但沒有考慮對象缺乏對聖經整體認識,也沒有考慮“你不能夠用人不信的對象去證明這個對象可信”(用聖經叫人信神)。最後,也就變成好心做壞事。

(待續...)


訂閱錄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