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IDEA #192:錄音室更新計劃

還有兩個星期便又大一歲了,是時候計劃一下送什麼禮物給自己。

2008年是不錯的一年,達成了“開設網誌”這個小夢想,將過往的錄音作品放到網上來。雖然聽眾不多,但仍是是個好開始。2009年,要像TVB天氣小姐般"跳出香港",將更好的作品上載到YouTube,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到年尾的時候,希望能收張比去年更好的成績表。

八年前初試錄音,用的是超慢電腦和勁差玩具咪。2002年,開始購買專業器材,認真學習錄音。錄了幾年,會見過幾位音響工程師,始知道家裡的儀器只屬於半專業級(semi-professional),和真正的Pro還有一段距離。雖然是後知後覺,但從基本學起,待耳朵足夠靈敏、技術足夠成熟時才購買更好的器材,亦未嘗不可。

快28歲(!!!!)了,大個仔,是時候玩大人的玩具了。要更新錄音室的儀器,工程倒不小,支出更是驚人...

今年希望回歸簡樸, 多錄些unplugged或盡量少用合成器的作品。聲音數量少,每個聲音就要做得比以往飽滿和精細。所以,改善收音和聲音處理品質應該是首要工作。由於預算有限,需要分析一下現狀,好讓將錢用在最值得花的地方:

音頻界面(Audio Interface)
用於將訊號由電腦輸出到喇叭,並將外部輸入的訊號數碼化後送回電腦。現在用的是美國馬頭公司(Mark of the Unicorn)的產品,2002年購買時價值$6500。該機聲音非常好,雖然有兩個通道已經不能用,但還有八個能如常使用,可以暫不更新。

咪放大器(Microphone Pre-amplifier)
用於將咪訊號放大到可以使用的強度,很多時比咪本身更能影響錄制出來的聲音。現在用的是英國Focusrites公司為家庭錄音室生產的半專業型號,2003年時以$4900購得。這東西錄制長笛時高頻太多,部分按鈕亦出現老化,是最需要更換的一件儀器。


美國品牌Studio Projects的產品。初學錄音時用的是單聲道咪,錄出來的長笛聲很納悶,沒有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遂於2005年購買了這對立體聲咪,學習雙聲道錄音。當時的售價是$3600,算是很便宜。立體聲錄音需要一對特別匹配過的咪,專業級的每對超過二萬圓,預算少,暫且不升級。若新的放大器配合原有的咪效果也可以很好的話,那就可以用餘下的預算用來購買硬件訊號處理器。若發現咪也要一併更換,那訊號處理器就要稍遲更新了。

混響器(Reverberator)
如果能在大音樂廳裡錄音,基本上可以不用左處理右處理。但鑒於家裡環境不太理想,適量放點"味精"的確能令聲音聽起來更鮮味。現在用的味精多由電腦軟件生產,味道不夠好。而大學時用的硬件混響器,效果則動人得多(售價亦然...)。當年用$4400大元購買的Lexicon牌味精製造機,聲音算了得,只是舊居潮濕,令部分操作按鈕失靈。

最近購買了一台外部控制器,希望可以取代失靈的操作按鈕,省回升級的費用。

訊號處理器(Signal Processor)
考慮價錢問題,現時用的都是軟件訊號處理器。由於電腦處理能力有限,這些處理器效果都不好。一次會見專業工程師,對方說硬件訊號處理器的確能提高音樂的層次感,軟件完全不能比美。由於這部分還是個空缺,所以應該是Priority No. 2。

======

作以上的考慮後,2009年錄音室更新計劃將會是:

1. 更新咪放大器
看中了Millennia Music System的HV-3C,。這是古典錄音界公認聲音最清晰的放大器,很多大唱片公司均在使用,報價$15590。

2. 購置硬件均衡器(訊號處理器的一種)
較喜歡音樂感強的Neve 8803雙通道均衡器,報價$20300。


一buy兩件,要三萬六千大元。大個仔了,得努力賺錢!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IDEA #191:唔知做乜好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至於如何去解決,則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做法。我的做法,就是先從個人價值及原則出發,然後看看那個可能性比較能滿足列出的條件。

週六與朋友相聚,被問到有沒有打算轉工,答案是非常清晰的“有”,但轉去個怎樣的方向,卻還在思考當中。始終,我不是一名專家,可以說什麼都懂一點點,又可以說除了音樂和語文,什麼也不懂。 觀察身邊朋友,這類人一是當free-lance,二是當老闆。

大公司要專家,我不是;小公司要一腳踢,我絕對可以。可惜小公司錢不夠,最重要是出貨急、收錢快,做得好不好倒是其次。所以,在公司工作越久,越覺能發揮機所長的地方有限。唯一老懷安慰的是CEO知道我畫波波(做圖解和演示)有一手,偶爾會給與些幕後黑手類的作業,挽回一點個人價值。(圖解是日本仔的國技,怎樣也要學個一招半式!)

轉換部門後,雖然部門首腦說過很多大計,可惜剛是做全公司最大的project就已經嚴重overload,根本沒有精力管理其他的閒事。中層姐姐是個盡責的人,頂多只能保持公司不至變得變得更差,但一定不是能令公司進步的材料。

進大公司,要看文化;中型公司,則看業務;小型公司,就要看老闆是否"跟得過"。現時的老闆,絕對跟不過。知道不要什麼很容易,知道要什麼卻很難(所以老板多不能說清楚他要什麼)。我喜歡將事情結構化,計劃未來,同樣需要作結構化思考,不能左想想、右想想,觸不著邊際。

考慮未來的工作時,我有以下的原則(按重要性排序):

能體現個人獨特性 
世上聰明人很多,競爭也越來越大。競爭是愚蠢的行為,贏了別人你得到的孤獨,輸了給別人,也就連自己也將失去。所以,與其做 No. 1, 不如做 the only one。不戰而勝,是最高明的做法。

有高度自主性 
這是個人價值觀取向,基本上無得解。

能影響很多人 
只顧自主,會容易變得自以為是。所以在自主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所做的事要對其他人有正面的影響,做福人群。

有美感 
有美感的工作,能讓你每完成一件事時都發出會心微笑。這種滿足感比錢更重要。

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做一些你投入的時間越多便越能做得好的事[如學習音樂],會產生心理學上稱為"心流"的現象,讓你感到充實和快樂。很多工作當做熟了便變得不是一回事,長期做這些工作實在是浪費生命。

少受組織規限 
組織有其存在的價值,但質素欠佳的組織只會給你額外的阻力和行政開支,讓你無法做你想做的事。理想的組織數目少,可遇不可求。

能與同伴、客戶深入發展關係 
透過工作認識的所謂人脈,有多少在你離開工作崗位以後,仍能是朋友或伙伴?人不求見得多,但每個見面的,我都希望與他建立深入、長久的關係。

能創造個人的工作環境 
沒有老闆可以提供一個令所有員工都滿意的環境,所以應該給予一定的空間讓員工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自由發揮。

有途徑入行 
現在完全沒法開始的事也就不要想,先從能力所及的地方著手,做好現在 ,未來就會好。畢竟,只有"現在"才真實的存在。"未來"只是一個參照系統,讓你把現在做得更好。

想了些符合上述原則的工作,作了個非常簡陋的分析(下載)。發現大部分都需要創立,沒有現成的職位...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IDEA #190A:游戲

玩個游戲。試想想並回答以下的問題:

一天有人給你1000塊金子,要你與另一個陌生人A君分享。

你可以提出分配任何數量的金子給A君,但A君對分配數量有否決權。當A君不滿你提出的分配數量時,他便可行使否決權,但同時所有的金子就會被沒收。也就是說只有A君不否決你分配給他的數量時,雙方才可以得到金子,要不兩人就什麼也得不到。

這時,你會分配多少金子給A君呢?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生產管理

最近將購書的時間由星期三改到星期六。週六當日前往銅鑼灣,街上的人不見得特別多,也沒有很多女孩拿著花在街上走。或許無論在什麼日子,拿著花在街上走,總會引來很多奇怪目光,令人感覺不太自然。

在前篇所述的肺腑之言中,我提到無論每一位員工如何用心、拿取如何高的分數,個人總不能解決組織性問題及移除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樽頸。生產力高低,取決於經理和管理層,而非基層員工。不敢說我的見解一定正確,畢竟很多資訊我不知道。但優先解決整體問題,先從樽頸著手的邏輯,我很有信心是正確的。

從日常觀察看到公司以銷售主導,前線部門做事太多,系統設計架構(非“物件導向”)和生產部們的工作方式(長期“緊急”優先於“重要”,沒有采用正式的軟件開發和測試手法)根本不能夠配合。
整唔切,賣咁多,吹咁恆,把鬼咩?
對手公司規模只有我們三分之一,但能做相若的事(我不相信他們的同事比我們勤加班)。所以,若果管理得當,公司的人手絕對足夠。

父親從事工業生產多年,所以對於工業生產有些概念。凡生產就必定涉及排程(Scheduling)問題,需要高等數學配合經驗去解決(市面有很多排程專用的軟件方案)。公司安排工作的方法(其實沒有方法),看不到任何數學。只憑經驗,不講科學,效果不見得好。軟件是勞力密集工業,工資並非固定開支,增加銷售和增加利潤沒有線性關係,找尋一個最佳的利潤點反而更為重要。反正已經是市場領導者,做慢一點,改善產品質素和做事亂來的文化,長遠才可生存下去。

信心是有,但仍想找些支持。世事很奇妙,你想要的,有時會在不經意中降臨。

一到書局,便發現寶藏。日本仔工業生產有效率舉世聞名,因此他們亦特別多關於生產管理和排程方面的書籍。日本仔寫入門書有一手,就連生產排程如此冷門也有入門書。看到一本以飲食業和回轉輸送帶為例講述生產管理的入門書,感覺不錯,買了下來。讀了一點點,已看到什麼叫"係路", 什麼叫"唔係路"。


另外一個獵物是有歷史以來我買過最厚的外文書,超過550頁,書叫The Goal,是以色列一位物理學家所寫(現在當然已經是一位生意佬)。他以小說形式,講述如何運用他創立的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s)去改善組織的樽頸問題。書的主題,與我的論點有直接關係,希望一讀以驗證自己的想法。

書中提到改善組織的原則有三項:

  1. 找出組織中的樽頸,然後集中資源提升樽頸的表現。非樽頸部分可以先不理,直至原本的樽頸變成不是樽頸為止。我公司的做法相反,在個別部門做很多小事,去對應管理不善問題。日本仔稱為"部分最適化"( ぶぶんさいてきか、Local Optimization),效果極之有限。

  2. 非樽頸部分的生產效率不應高於樽頸部分。如果管理能力是樽頸,也就不要做比你能管理得好的多的事。如果程式編寫是樽頸,也就不要賣比你能及時生產的多的東西。

  3. 非樽頸部分不應有庫存(Inventory),因為它們對組織整體運作效率沒有貢獻。庫存只應該出現於樽頸部分,以防一時生產進度過於理想,令部分人或機器處於閒置狀態。我公司每個部門都有很大庫存...


非常簡單而具邏輯性。2006年看過為日本政府管理很多項目的專家岸良裕司所寫的關於改革組織的書,其"全体最適化"(ぜんたいさいてきか、Global Optimization)的思考方式也是基於以上三項原則,同樣非常有見地。

好書,要每天讀。現打算一天讀三頁,半年內應該能完成五百多頁。煩請相熟朋友督促提醒我不要脫期。謝謝!

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音樂甜品#28:愛、誠實、感謝


情人節又到了,沒有特別的節目。晚上陪伴護士朋友由旺角走到荃灣,搜購護士男友自中學喜愛到現在的Redwing鞋。最近喜歡說"只要想做到的,就能做到"。說話沒錯,全"世界"都說沒有的尺碼,竟然於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以八折價錢買到。雖然挨了兩個小時肚餓,但看到護士如此愛護男友,除了欣賞,還是欣賞。


誠實
整容完成後,好評如“潮”,感謝所有給予正面評價的朋友。樣貌即使改變,原則依舊。上週接到2008年下半年的績效評核報告,只看到一大堆分數,除了遲到次數外,所有數字皆毫無意義可言,也指導不了未來的工作方向和目標。只知道Performance占分40%,Quality占分10%,高速交個爛東西,能拿個40分滿分;盡心做個好產品,最多只能得個10分。看完,只能報以一個"鵝"字。有腦袋的,都會選擇拿40分,而不是10分,當個高分低能的好員工。

公司開發的系統提供有"互評"功能,讓學生互相品評作業,互相學習,是個很好的設計。可惜內部評核只能單方向進行,今年更連面談的環節也被取消,er都無得er。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別預備了“大信封”一個,並以最禮貌的方式交到收信人手中,親手自殺...

信封裡有肺腑之言兩頁及非出自本人手筆的文章一篇,題為"Stop Fighting Fires"。不預期有任何實際效果,只願天神們能在某時某刻,突然想起一言半句,便是我對公司最大的“貢獻”。After all,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nd local optimizations can never overcome organizational weaknesses and remove company-wide bottleneck.

Bottleneck在哪裡,他知、我知。


感謝
在音樂裡, Quality 99%,Performance 1%。早前錄制的波兒配樂,質素欠佳,必須重新製作。記起2006年8月原來作過更大膽的嘗試,將一首正統流行曲拆散,將鍵盤和弦樂聲部改用長笛吹奏,然後混錄起來,製成一個長笛合唱團,然後加上電子合成低音和三角鐵作為裝飾,感覺溫暖和諧得來又有動感。在情人節的清晨,特別想將這首叫Secret Love的“合唱”作品,送給錄音室的聽眾。

在此,特別感謝M,雖然沒有接受你的好意,但仍衷心說聲謝謝!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IDEA #189:公仔

在辦公室裡和友人談天,對方談起新認識的"對象"。男方雖然擁有博士學位,但在找工作的事情上缺乏主見,感情上則不想付出但想擁有,完全不像在“占人便宜”時形容他自己那樣的“是一個成年人”。友人問我:“你會對女朋友很好嗎?”

對於我來說,這還是個假設性問題,不好答。不敢說自己很好,但肯定不是壞人。假設性問題,女孩子特別喜歡問,男孩子卻非常害怕回答,往往會擺出一副慘樣子,希望女方放自己一馬。

我的回答是:“會,像對公仔一樣的好...”

作為一位技術寫手(Technical Writer), 說的話必須邏輯嚴謹、具體易明,但有的事的確難以具體化、難以舉例以說明之。所以,只好來個水平思考、提出一個比喻。

女孩子小時候(以致長大了)多愛玩公仔,玩的時候亦珍而重之、視其如小寶寶,餵它食物、跟它談天,即使它從不懂開口。說不出對待公仔的好是怎樣的好,但愛護公仔的感覺,我想每個女孩子都能理解。

去年生日,同事送我Miffy購物袋;今年新年,同事送給我Miffy自動鉛筆。工作檯上的陶瓷Miffy,戴著我挑選給她的閃石頸鏈和扎辨子用的橡皮筋,還放著一個天藍色的水母寶寶。每天下班,我都會將水母寶寶放到蓋好了的筆記本電腦上面;每天回到公司第一件事,便是將它拿起,放到資料夾上面,作為工作的"起始儀式"。我不在公司的日子,水母寶寶便會坐在電腦上面,等我回來...

已經是“屬於”你的人也好、區區一個公仔也好,你都視她/它如獨立的生命那樣的去專重和對待,便會學懂怎樣去"好"。
=====
後記:

據The Times一篇報導所說,男孩玩公仔其實並無問題:

Mathilde Gailly, marketing director at Corolle (製造Barbie的Mattel公司的法國子公司), said:“Today fathers spend a lot of time taking care of their babies, so there is no reason why boys should not start with dolls."

"The point about dolls i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no electronics involved, they offer an emotional apprenticeship,” Mrs Gailly said. ...Edwige Antier, a leading child psychiatrist, said that boys who played with dolls would have no trouble establishing their sexual identity in later life.


原文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音樂甜品#27:向日葵之家的圓舞曲(崖上的波兒電影配樂)

回顧去年,音樂產量不太理想。一直想加快製作速度,但一首曲既要練習,又要找人伴奏,錄音完成後還要混音,不花上三四個星期,很做得好。

計劃了好一段時間,希望從簡化編曲著手,加快製作速度。而最快的方法莫過於自己當自己的伴奏,那便不用將就別人的時間表了。

早前從日本訂購了波兒的鋼琴樂譜,很喜歡裡面一首香港人不太熟悉的歌曲(原曲由久石讓的女兒麻衣主唱,在電影中出現的只是純音樂版)。昨晚拿起此曲的樂譜,作了個新嘗試:先錄旋律,然後吹奏鋼琴左手的伴奏部分,錄在另一條音軌上。

完成混音後,發現有以下問題還待解決:

1. 除了長笛,沒有其他聲音,歌曲感覺很納悶。長笛很奇怪,用均衡器(Equalizer)“批”去一些即使它本身沒有的頻率,也會令笛聲變得尖銳刺耳。所以,笛需要低頻的襯托,聲音才會自然(即使是聽不到的低頻)。沒有低音樂器,又要動聽,難度很高。

2. 以現在的器材和錄音環境,旋律部分要擺放在中央,伴奏稍微偏右,聲音才會自然。不過,這樣的定位會使旋律受到伴奏聲部的影響,變得聽不清楚。理想的做法是旋律放在左耳,伴奏放在右耳。昨晚嘗試過這樣擺放,聲音奇差。專業的錄音師說錄得好的東西,放在一邊耳朵聽,聲音也一樣會好,很明顯錄音方面還存在問題。以前聽過長笛二重奏的錄音,一左一右,聲音依舊沉厚。暫時還想不到如何解決,要繼續實驗。

3. 由於只有一個人,旋律與伴奏分兩次錄音,拍子很難配合。如果是兩個人的話,可以互相遷就,音樂和節奏感會強很多。

4. 基於長笛的物理特性,兩人同時吹、同時錄,聲音能在空氣中互相交涉(Interference),產生更溫厚的音色。像現在般分軌錄音,然後在電腦內用數碼方式混音,就是缺少那種空氣震動的感覺...

總括來說,還不滿意這個新嘗試的結果,而且遇上的都是很根本的問題。同志仍需努力。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


麻衣唱的原曲,唱腔很特別: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IDEA #188:穩定非第一

昨天,在GoogleTalk上進行了以下一段對話:

Claudio: 你做董事長助理最好。

妹: 連9型人格都話我係。我都知,但要找個好boss好難...
Claudio: 呢個係
妹: 所以唔敢做。
Claudio: 但at least你要係你自己的好boss,對佢好D。

說出最後一句話,是因為有感妹妹是個既聰明的女孩,大公司面試必能進final interview,如果能夠克服迷失,找到自己,必定能活得更好。

若讀過Napoleon Hill等所謂“成功學”的學說,就必定會聽到“想要的就會得到”和“正面思考”等的理論。個人認為這些理論合情合理,絕對可行,只是大部分人都缺乏能夠容納和承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基本因素:接納恐懼經營者思考

心裡學家說人有五種欲求:生理欲求、安全欲求、集體歸屬欲求、承認欲求,與及自我實現欲求。


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生活坎坷的、不滿現狀的、做人不知道為什麼的,多著眼於最基本三層的欲求。追求穩定、害怕失業、害怕開罪老板,害怕被孤立、害怕和別人不同... 很多很多的恐懼。

首三層欲求是否得到滿足,非常取決於外在因素,因此這些人都害怕環境轉變,只有保持現狀,才能感到安全。著眼於低層次欲求所產生的恐懼、迷失,令人只好順從別人的本子辦事。發生問題,亦傾向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畢竟怪責自己比較安全,看起來好看,辦起來好辦)。

經營者,多強調自我實現,並透過自己的建樹去獲取認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工作,並企圖影響別人。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別人來決定,完全可以獨自尋找(當然需要過程),天時地利人和雖不能完全控制,但認識怎樣的人、想要怎樣的環境,絕對有自主空間。

從自我出發的人由於注重內在,不可控制因素少,因而更能正面地思考。沒有太多外在的打擾,思想也傾向較冷靜。所以, 先集中於自己(滿足自我實現欲求),其實比先取悅大眾(滿足集團歸屬欲求)更容易、更省力。經營自我的過程中,你不得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並清晰界定自己的責任和給予別人的責任(或需要別人幫助的部分),因而可以集中力量在自己擅長的一點上。容易做的事集中做,成功機會自然大。

熊谷正壽說“人不能超越理想中的自己”。若只求安全穩定,那就真的會得到穩定。穩定,不是人類最高的欲望,從穩定中你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當遇上不穩定、不安全的時候,還會迷失自己,退而求其次。所以,聖經說“不要怕,只要信”,而且“祈求的就必得到”。

大學畢業後,多數人計劃如何去工作。我大學畢業後,計劃如何去失業。沒有工作,最大的問題不在經濟上,而是在於對 別人對你的能力和態度產生懷疑 的恐懼。

你為什麼那麼長時間不工作? 

不是不工作,而是為未來做準備,培養一個強壯的心靈。這是面對未來最重要的工作,是非緊急但重要的工作。畢竟,二十多歲主動失業,比四十多歲被迫失業,風險低得多。

失業兩年半,不是學習不恐懼,而是學習如何去面對恐懼。恐懼承認了,也就沒有躲避的需要、也就能冷靜的做點事。每天都在躲避不安全、不穩定,什麼都不能做,只會加深不安全感。因此,獲得安全感的起始點,是先承認自己不安全。

即使你是打工仔,你都是自己的老板,都需要學習經營者思考,不要當一輩子安全第一的地盤工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