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文中,planning和organizing則是個整合的觀念。做事有計劃,包括將事情組織好,你不能只plan而不organize。這個planning and organizing的概念稱為"段取り(Dan-do-ri)",你不能亂想出一些工作,然後賦予一個精密的執行計劃,又或是想出一個巨細無遺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但給它們一個不合理的時間表,而且還要plan to become planned and organized。所以日文有句話叫"段取り八分",being planned and organized means 80% of the job is done。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IDEA #180:Plan Vs. Organize
在日文中,planning和organizing則是個整合的觀念。做事有計劃,包括將事情組織好,你不能只plan而不organize。這個planning and organizing的概念稱為"段取り(Dan-do-ri)",你不能亂想出一些工作,然後賦予一個精密的執行計劃,又或是想出一個巨細無遺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但給它們一個不合理的時間表,而且還要plan to become planned and organized。所以日文有句話叫"段取り八分",being planned and organized means 80% of the job is done。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IDEA #179:給自己看的也要美
記得小時候問媽子“為甚麼你的內褲那麼多顏色,又有花邊,我的只有白色”, 換來的當然是兩字真言 — 多事(或是四字版本:八八掛掛)。後來看日本女性學者上野千鶴子的《裙底下的劇場》(『スカートの下の劇場』1992.11 河出書房新社・河出文庫)後,才明白多一點(上野指出母親擁有全個家庭內褲的管理權,又從符號學角度解說各種內褲款式背後的文化意味,是相當具深度的著作)。
先拋開學術理論不談,從日常生活中不難看到女性對顏色和味道的確特別敏感。最近讀的一本腦科著作更說女人對甜味的敏銳度比男人要強近十倍。怪不得讀書時代女同學們都喜歡到旺中“夾糖”。如果你是女性,只要想像一下愛吃的糖果在男人的舌頭上原來只有原本十分之一的滋味,你便知道當男人是多麼的無“味”。磁力共振檢測發現男人的腦80%部分都是不活躍的,所以我們不及女人敏感,文具和內褲是什麼顏色,亦多不講究。
說回正題。管理內褲的是"娘親",管理文具的就是老板娘(在我公司)。公司訂購文具講求實用,采取的是男性向路線,不是黑色就是藍色。從經濟角度看,這當然無可厚非,亦非常合理。不過,若每天工作的環境能夠多點色彩,工作也就更富趣味,畢竟環境影響心情。正如內褲只是自己看到,沒有必要好看,但好看的內褲和內衣,卻有調節心情的功能。
說到底,文具只供自用,和工作成果及質素沒有直接關係,但美觀和色彩豐富的文具卻能起塑造環境氣氛的作用。試閉上眼睛想像一下若能為自己的桌子添上多三種色彩,那該是多麼的心曠神怡!
期待能盡快在香港買到Toffy文具。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音樂甜品 #24:Thousand Winds
歌曲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歌詞也寫得極美。近來,更被改編成英文版,收錄在外國女歌手Hayley Westenra的專輯中。英文版歌詞除了能配合原曲演唱外,還完整保留日文的意思,實在難得。在錄音中聽到的背景音樂,便是Hayley的演唱。
這首曲對我來說還有特別的意義。
記得去年十一月和兩位同事一同參加了日本文化問答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都很努力備戰,享受參與的過程。一年時間雖不算長,但其中一位同事已經離職,另外一位亦終於找到心中最愛。那時,大會播放了這首歌曲,問樂曲的歌詞到底是改編自哪個國家的詩。那時我還以為是德國,結果累得大家失分(歌詞改編自美國詩)。
除了分數,人生中能失去的還有很多。金錢、朋友、事業、健康、信任... 失去的時候很自然會問原因,查探個究竟。不過,有的事不用原因,不存在的也就不會找到。人的事,很多只能順其自然,耐心等候。等不到的,就要相信,相信盼望的會來臨。
歌詞中的主角雖已離開世界,但他仍安慰掛念自己的人說:“我雖然已經離開你,但我不會安睡在我的墳墓裡,而是變成微風、細雨、露水,滋潤大地;變成夜空的繁星和晨間小鳥,守護著你。”
過去了的人和關係,不一定能回復從前,但若對方是你真正重視的,你仍可默默守候左右,即使對方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那千般暖風...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
Please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I am the sunlight on the ripened grain
畑にふりそそぐ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I am a thousand winds
千の風に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千の風になって
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Please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I am the swift rush of birds in flight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音樂甜品 #22-23:The Water Is Wide + 雪之華
現在的歌很少注重旋律性,手頭上有的好歌已經錄得差不多,未來要花點時間source更多動人旋律。09年,希望能將錄音室從新裝修和包裝,讓其主題“音樂和感動”,能夠更加突出。以往很多歌曲於練習不夠,質素還不夠專業,所以近來多花了時間在練習方面,希望來年能錄出更好的作品來。
在找到好編曲以前,想分享一些我很喜歡但沒有時間細心制作的樂曲。近來各行業都受到金融海嘯沖擊,裁員潮不斷。要是我被裁的話,首選工作一定會是全職把錄音室搞好,讓喜歡音樂的能在虛擬世界找到一個聚腳點。有人在Second Life上做生意、以至談戀愛和結婚,那麼開一家music cafe,或是舉行live concert,也不是沒可能。
當然,那是失業以後才可以想的事。精力有限,不能每件事都做得精益求精,也就"做得幾多得幾多"吧。
今天的一氣練習了六首歌,錄音亦全是“一take過, 無encore"(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口中說的"一take過"該怎寫,或許有的東西用中文還沒有相應的詞匯...),原汁原味。很多喜歡的歌曲都沒有出版樂譜,只好聽著原曲一個音一個音地跟著吹。有時腦袋閉塞、運算緩慢,找不到音,便會自己臨時創作一段旋律遮遮羞。俗語有云,顧得頭來腳反筋,找得音來又會控制不了音準和音色...
不論有怎樣的瑕疵,都是真實的一部分,也就由得它好了,反正化了濃妝也不一定是美。完美的制作有如印刷體,看不到個性和風格;現場錄音有如用手書寫,隨著心情、環境、和工具的不同,能顯現微妙的變化。
現在,送上民歌The Water Is Wide與及中島美嘉的“雪之華”。後者在香港算是比較多人認識的日文歌曲。原曲為B大調,在長笛上是屬於絆手絆腳的調子。兩首曲的音都沒有抓熟,多多見諒。 這次的是現場四軌錄音:長笛兩軌,米高峰夾角90度,背景音樂兩軌,米高峰夾角120度;錄音精度為48kHz/24bit。
The Water Is Wide
雪之華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IDEA #178:數碼黑暗時代 (跟進IDEA #154_11)
公司擁有不少網絡磁碟,本足以應付需要,只是使用方法混亂而已。網絡磁碟的混亂都沒有整理好便另起爐灶,只會增加系統複雜性,減低效率。對於公司來說,文件分散各地,亦不利管理和保安。簡簡單單的一張紙、一塊白板,已能共享99%的資訊,實在不必多此一舉。溝通,終歸是人的問題。
多開一個文件,多開一個程序,佔用的記憶體也就越多,電腦也就越慢,費時失事。週三部門會議上經理提議開Google Document幹一些事,我直說一句“Objection”。
IDEA#154_11提到電子媒體有八大問題,並不可靠,暫時唯有采取分散儲存的方法,減少製造單點故障,並將重要和有價值的資料列印保存,以盡量在管理性(Manageabil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晚上讀到的一篇文章,正好講述相同的問題,值得深思(見後記)。
Jerome P. McDonough says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our rapidly digitizing world is the potential of a "digital dark age."
What stands a better chance of surviving 50 years from now, a framed photograph or a 10-megabyte digital photo file on your computer's hard drive?
The framed photograph will inevitably fade and yellow over time, but the digital photo file may be unreadable to future computers –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our rapidly digitizing world that may ultimately lead to a "digital dark age," says Jerome P. McDonough,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ccording to McDonough, the issue of a looming digital dark age originates from the mass of data spawned by our ever-growing information economy – at last count, 369 exabytes worth of data, including electronic records, tax files, e-mail, music and photos, for starters. (An exabyte is 1 quintillion bytes; a quintillion is the number 1 followed by 18 zeroes.)
The concern for archivists and information scientists like McDonough is that, with ever-shifting platforms and file formats, much of the data we produce today could eventually fall into a black hole of inaccessibility.
"If we can't keep today's information aliv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McDonough said, "we will lose a lot of our culture."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electronic data has proven to be much more ephemeral than books, journals or pieces of plastic art. After all,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opened a WordPerfect file or tried to read an 8-inch floppy disk?
"Even over the course of 10 years, you can have a rapid enough evolution in the ways people store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programs they use to access it that file formats can fall out of date," McDonough said.
Magnetic tape, which stores most of the world's computer backups, can degrade within a decad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Archives Web site by the mid-1970s, only two machines could read the data from the 1960 U.S. Census: One was in Japan, the other in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ome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NASA's 1976 Viking landing on Mars is unreadable and lost forever.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McDonough said there's a "huge amount" of content that's only being developed or is available in a digital-only format.
"E-mail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that," he said. "It runs both the modern business world and government. If that information is lost, you've lost the archive of what has actually happened in the modern world. We've seen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is so far."
McDonough cited the missing White House e-mail archive from the run-up to the Iraq War, a violation of the Presidential Records Act.
"With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technology, data is vulnerable to both accidental and deliberate erasure," he said. "What we would like to see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we can make sure that data does not die due to accidents, malicious intent or even benign neglect."
McDonough also cited Barack Obama's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side the latest editions of the popular videogames "Burnout Paradise" and "NBA Live" as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that ought to be preserv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but could possibly be lost because of the proprietary nature of videogames and videogame platforms.
"It's not a matter of just preserving the game itself. There are whole parts of popular and political culture that we won't be able to preserve if we can't preserve what's going on inside the gaming world."
McDonough believes there would also be an economic effect to the loss of data from a digital dark age.
"We would essentially be burning money because we would lose the huge economic investment libraries and archives have made digitizing materials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he said. "Governments are likewise investing huge sums to make document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in electronic form."
To avoid a digital dark age, McDonough says that we need to figure out the best way to keep valuable data alive and accessible by using a multi-prong approach of migrating data to new formats, devising methods of getting old software to work on existing platforms, using open-source file formats and software, and creating data that's "media-independent."
"Reliance on open standards is certainly a huge part, but it's not the only part," he said. "If we want information to survive, we really need to avoid formats that depend on a particular media type. Commercial DVDs that employ protection schemes make it impossible for libraries to legally transfer the content to new media. When the old media dies, the information dies with it."
Enthusiasm for switching from proprietary software such as Microsoft's Office suite to open-source software such as OpenOffice has only recently begun to gather momentum outsi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rcles.
"Software companies have seen the benefits of locking people into a platform and have been very resistant to change," McDonough said. "Now we are actually starting to see some market mandates in the open direction."
McDonough cites Brazil, the Netherlands and Norway as examples of countries that have mandated the use of non-proprietary file formats for government business.
"There has been quite a movement, particularly among governments, to say: 'We're not going to buy software that uses proprietary file formats exclusively. You're going to have to provide an open format so we can escape from the platform,' " he said. "With that market demand, you really did see some more pressure on vendors to move to something open."
Sour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今日の筆文字 #2:全力以赴
近來,公司某產品因為要急上馬,沒有解決一個早料會發生的問題,引致某大客戶不滿,不得不從新再造。
從事軟件開發工作,每天都看到為了“meet期”而要犧牲質素和客戶的利益的情況,不禁問自己這是否就是生存之道?
公司的員工評核准則是效率40%,質素15%。盡心盡力交個完美無瑕的作品,頂多只能取15分;准時交個爛東西,就有40分,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人“材”。不過,當你找下一份工作並呈上你的portfolio時,別人只能從中看到你的質素,而不是所謂效率。
偶像 籐田 晉 在二十多歲時已成功令公司上市。他說工作要先為自己打算,因為自己變好,公司才能變好。同事高分低能,公司也就高分低能。所以,我也時刻告誡自己我是要透過工作培養實力,而不是要取高分。在寫給CEO的信中,我亦表示分數我不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冕,沒有什麼大不了。
いい加減だと愚痴が出る、
中途半端だと不平不満が出る、
一生懸命だと知惠が出る。
不上心的,會變得愚笨做產品也好,做人也好,一是不做,做就要做好(雖不必要是No.1)。做得好,設計個方法和程序將做得好的因素重複再現,就能又快又好。盲目提高效率,忽略問題,卻永遠也不會變好。
不湯不水的,會引致不滿
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產生智慧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IDEA #176:大掃除
早前找到個不錯的軟件,能夠透過關鍵字去整理及提取檔案,只要為檔案加添數個關鍵字,日後便能透過關鍵字尋找檔案。軟件設計意念優良,可惜有臭蟲(bug),累我損失了部分檔案,最終不得不從新思考到底有什麼簡便的方法能夠有效整理檔案。
整理電子檔案,我有幾項規矩:
- 資料夾的層數越少越好,目標是不多於兩層。My Document\Works\Projects\SoundPubby\Article那樣的話,每次找檔案都要打開數個資料夾,實在太麻煩。
- 要能夠鳥瞰所有的檔案類別。乘上,若資料夾層數太多,也就要打開所有資料夾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檔案,又是麻煩。
- 同一個檔案要能夠同時屬於多個資料夾。以往也寫過多次,如會計那樣將東西清楚分類是很難的。正如有的人時男時女,很多檔案都是既男又女,分也分不清。
- 死也不要弄個叫"其他"的資料夾,更加不要"其他1"、"其他2"。在整理上,"其他"和"垃圾崗"是同義詞,公司的爛系統也最喜歡將東西稱為其他。
- 最後一點很重要,整理方法不需要特別的軟件和工具都能正常運作。也就是說,只能夠運用操作系統內建的功能。
綜合以上的條條框框,只想到一個可行的方法:
在擺放檔案的地方建立四個資料夾, 分別是
- 00 Action (使用中)
- 01a All Files (集中儲存所有檔案)
- 01b Movie (特別檔案)
- 02 Tags (搜尋/瀏覽檔案時用)
每個檔案都有其生命周期(lifecycle),熱烘烘的檔案(Working Files)用過以後如要保留,便會成為保存檔案(Stock Files)。所以,整理檔案的第一步,是將要使用的檔案放到 00 Action 資料夾中,有需要的可以增設To Read、To Sent、To Modify等資料夾。
用過或直接需要保存的檔案想也不想,一律丟到 01a All Files 中,要備份的時候只要備份該資料夾便可,無需擔心有漏網之魚。如果你有特殊的檔案希望用另外的系統整理,那便可以增設 01b 資料夾。我的 01b 資料夾放的是短片,會用資料庫整理,獨立於主整理系統以外。
02 Tags 資料夾是核心部分,裡面設有多個資料夾,全部以分類關鍵字命名,並按字母順排列。每次將檔案放到放到 01a All Files 以後,便隨即在 Tags 下所有適用的子資料夾中建立捷徑,數量不設上限。例如 20081117_有無搞錯.doc 會在 02 Tag\SoundPubby\ 和 02 Tag\Think Different\ 中都有捷徑。
好,進行搜尋了,我想找這篇文章,但忘記了檔案名,只記得它是某年某月在SoundPubby中發表過的,於是我便可以到 02 Tag\SoundPubby\ 中找找看。天呀,有三百個檔案,不知道那個才是。此時,想起它是放在Think Different欄目的。於是,便到 02 Tag\Think Different\ 看看。這裡有只有十多個檔案,很快便想起我要的就是 20081117_有無搞錯.doc。
此方法比較麻煩的是在資料夾中建立檔案捷徑的過程在Windows和蘋果系統中都是比較麻煩的。幸好蘋果系統有一個叫Burn Folder的功能。任何拖放到Burn Folder的檔案都會自動被加入成捷徑,用法就和普通資料夾一樣。因此,我只需要在 02 Tags 中建立Burn Folders,然後由 01 All Files 拖放檔案,那便能夠很容易的建立捷徑。
這裡有個範例,大家可以下載參考。(按右鍵另存)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今日の筆文字 #1:有意注意
第一句介紹的是
有意注意
此句出自京瓷始創人道盛和夫的著作Passion。道盛和夫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夠洞悉身處的環境,並據其作出判斷。判斷力的基礎是敏銳的洞察力,而洞察力是一種對所有事都能夠專注的能力。換句話說,專注力產生洞察力;觀察力產生判斷力。
一個人是否擁有洞察力,道盛認為是習慣的問題(集中するというのは習慣性の問題です)。一個凡事都專注的人,自然能夠進入事物和環境的細部,因而獲得足夠的資訊去作出判斷。
因此,要培養專注力,要練習“有意注意”,意思是即使是不關心的事物,也要刻意注意(それが関心のないことであっても、注意を払う努力を意識して行うべきです)。如此,久而久之便能夠養成洞察力和正確判斷的能力。
應用練習:
你有沒有留意...
- 地鐵每列車卡有多少對車門?火車每列車卡又有多少對車門?
- 港鐵的報站廣播,是English Accent還是American Accent? 廣東話,英文和普通話是否同一把聲音?
- 某個和你不相熟的同事最近喜歡穿怎樣的衣服?他/她有沒有特別喜愛的顏色?
- 家住大廈的電梯是那個牌子生產的?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IDEA #175:野都未執好,點諗野?
Executive Summary:
整理,是很重要的知識生產手段,但在華人社會一般都受到忽視。不單大中小學幼稚園沒有教授,亦鮮有公司培訓員工如何去整理。以下會透過講述整理的性質和整理的三個層次,說明“空間整理”和“知識生產”的關係,希望能讓各位了解整理的重要性,並能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上多加應用。
=====
整理包含三個層次:
空間的整理、資訊(情報)的整理、與及思考的整理。
空間指的是桌面、房間、辦公室等的場所,亦包括電腦等虛擬空間;資訊指的是各種資料、知識和見解;而思考,就是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的過程。
以上三者的整理方法基本相同,分別是:
- 理解要整理對象的本質
如“檔案”的本質是它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它所屬的類別,增加管理的困難。 - 訂立整理的方向或觀點(Perspective)
如將檔案根據“客戶名稱”這一觀點分類,便是其中一個方向。 - 找出符合對象本質與解決方向的辦法
如在My document下設立A-Z資料夾,然後將檔案根據客戶名稱放到子資料夾中(My Document\X\Xerox€)。由於客戶名稱不會隨時間改變,所以是個能針對問題本質的解決方案。
雖然不論整理的對象是空間又好、情報又好、思考也好,其步驟均相同,但基於三者性質的不同,整理情報要比整理空間難,整理思考又比整理情報難,形成三個不同的層次。
整理難度遞增的原因在於空間是有形有實的東西,看得見、摸得到,自然容易理解。要能理解(步驟1),才能談去整理(步驟2、3)。情報,可以用眼靚看,但摸不到,抽象性高;思考的過程更是看不到、摸不到的,還要有高度的自我感知能力,在思考判斷的同時,能感覺到思考的步驟和方法。
在工作的環境,我們看到十個人有八個混亂,越高層越是混亂。可見,整理是不容易學習的事。學習困難的事物,要按部就班,要有穩固基礎。既然三者的整理方法相同,只是抽象性不斷提高,那麼只要先從基本(看得見摸得到的“空間”)出發,培養好整理的基本能力與及皮膚感覺,之後的情報和思考的整理,便會慢慢變得容易。有如學習繪畫,要先學習寫實,然後學習印象畫,最後才學習抽象畫一般。
情報和想法(思考)是知識生產的重要元素,我們賣的很多時就是知識和意念。雜亂無章的情報和意念不會有人買,唯有透過整理此一過程,為它們附上意義,才能有價值。基於空間、情報、和思考的層遞關系,若連空間這個有形有實,最容易掌握的東西都未能夠管理好,就更遑論情報和思考的整理了。
Reflection:
情報:試問問自己,你每天接觸到的經歷、得到的經驗和知識,你會用怎樣的步驟、格式、和系統去加以整理?還是只是把他們放在腦子裡,以為用到的時候就會記得?然後不停的犯相同的錯?
思考:再問自己,是否有任何的框架(Framework)和判斷準則(Criteria),如SWOT, Cross-SWOT, Fishbone等去幫助你思考和解決問題?還是凡事brain-storm一兩個似是疑非的原因,然後便草率實行?
空間:最後,回顧你的桌面和電腦Desktop,是否很混亂並滿布圖示和臨時檔?那些所謂"容後再整理"的檔案,在桌面上停留了多少時間?是因為沒有時間整理還是因為想不到怎樣整理,然後沒有時間想,所以乾脆放置在桌面上?
外在空間反映內在狀態,如果對於情報和思考的反省問題你的答案是"沒有"或"不太有"的話,最後一條問題,你答"是"的機會將會很高。桌面和Desktop反映的不單是我們是否懂得整理空間,也暗示我們整個人的組織安排能力。就是因為不懂得整理空間,才不懂得整理思緒。
組織安排能力是創造價值的過程,組織嚴密的idea會賣得更高的價錢,有系統的解答能令客戶覺得你更專業。透過整理空間培養基本的組織能力,才能進而整理更高層次的情報和思考。當there's 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s in its place,你便會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加速問題的解決。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般,將空間和物件收拾好,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Column===
Web2.0時代,很多人奉行Archive and Search的哲學,也就是無需整理,有用的時候搜尋便算。Google desktop search,只要打個keyword, 什麼都能找到。但“能找到”和“能運用”是兩回事。
透過整理檔案和資訊,你知道自己有些什麼;掌握了inventory,便能建構資訊和物件之間的關係,創造新價值。連自己有多少錢都不知道,那如何談運用和管理?
Desktop search是一個令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財產的東西,它只答應你在你想用錢的時候會給你錢,但給你的可能是盧布有或是外星幣,什麼也買不到。搜索引擎越強大,給出的垃圾就越多,製造的噪音(noise)也越多。因此,還是用腦袋和手整理好後,以搜索引擎輔助,才是正確方向。再者,desktop search不懂幫助你整理情報和思考。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關心經濟
早些時候集中閱讀了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對此課題的理論有了一定的認識,只差實踐部分還要多加努力。從前我不太關心經濟,一來缺乏足夠知識,關心也關心不來,二來就是提不起興趣。不過,最近發生的金融海嘯,卻燃起我對經濟課題的興趣。
97年金融風暴時,大鱷們賺了不少錢;08年金融海嘯,看不到一條大鱷,全世界均虧本。不禁問:虧了的本到底去了什麼地方?如果本可以蒸發,那就證明金融產品只是空氣,要不它不會在當所有人都認同其價值時,它就有價值;當所有人的失去信心時,它就形同廢物,而且待你窮"死"了以後它才會升值,和藝術品沒兩樣。
根據現時理論,長線持有優質股票,必定會賺,但看到金融系統原來可以如此脆弱以後,我有點懷疑...
- 疑問一:如今那樣金融系統是否可持續發展?海嘯是自然現象還是系統失衡?
- 疑問二:金融機構的規模和它的穩定性是否有必然關係?
- 疑問三:世界上有沒有人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這樣的金融問題?
記得2004年有FP向我售保險,他問了我幾條問題,便計算我退休後會有多少錢。當時我考驗他說:
"30年股災,87年股災,97年金融風暴,股災發生得越見頻密,從這個pattern看, 2007年左右應該有風暴才對,那你的formula如何計算這種突然而來的資產貶值?"
對方不懂答。事情要是真的那麼簡單,為什麼我要給你commission? 當然一個指頭指著別人的同時,也有四個指頭指著自己。這些金融風暴的影響到底該怎樣計算?到底可否計算?
所以,特別購買了這本格林斯潘在九月出版的書,以了解一下金融海嘯爆發的前因後果。為什麼有的機構政府出手救亡,有的則袖手旁觀,其決定機制是什麼?其影響又是什麼?
只是粗略看了一點點,得到的訊息是未來世界變數很多,以往對的很多東西和觀念,未來都不會再適用。首先,他指出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將不再合用,能適應新時代的公司應該采取project-based的組織架構,根據不停改變的工作,組織相應的團隊,工作完成後便立刻解散,然後為下一個工作組織新的團隊。
也就是說,這三個月你可能是project manager, 另外三個月你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團隊的team member。在這樣高的階層流動性下,公司根本不需要存在中層管理層。如果未來的公司真的朝這方向發展,那麼我們便必須既能夠當管理,又懂得跑業務,周身刀,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生存。作者說他見過的有業績的公司CEO,都是這樣的人。純粹的管理和業務專家,在未來將難以生存。
面對轉變的挑戰,大前提出時間的使用方法,金錢的使用方法,與及住的地方是三個最重要的競爭力要因。頭兩項不難理解,但第三項卻想不通,希望讀完以後能夠明白其究竟。(畢竟我是個常常搬家的人,了解住的地方和競爭力的關係,或許能幫助我計劃未來的住所、又或思考到底是買房好還是租房好,和什麼時候買和什麼時候租... 等切身問題。對於現時主流的租買理論,我覺得過於強調經濟考慮,也就是抵唔抵的問題,但住屋應不只是個經濟問題。)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音樂甜品 #21:夏川理美 ー 涙そうそう(淚光閃閃)
節目講述生於文革年代的中國人,由於特殊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單得不到溫飽,還要犧牲青春去從事政治運動,錯過了美好時光,老來感到唏噓。相比之下,文革三十年後出生的中國青少年,不單物質享受比上一代豐富,也有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去追尋個人理想,父母對於子女亦給與更多的自由和更好的栽培。然而,面對無數的資訊和選擇,亦令他們容易迷失...
回想起來,自己也試過迷失,但比很多人好的是我不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只是我想做的賺不到錢,而且還未見官先打八十,將錢包掏個空空如也。幸好我天性固執,說過要做的即使傾家蕩產也要做出來,重點是要把事做成,賠錢就賠錢。想當音響工程師,但香港樂壇太小,又是小圈子游戲,即使有幸入行,也不一定能做自己喜歡的音樂,發表自己的聲音。
表面上,我們所享受的自由比父母們多,世界也更多姿多彩,但這只是一個表象。市場經濟下,在越來越多選擇的同時,更多的選擇被邊緣化,以致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所失去的好東西比所得到的壞東西要多。
主流音樂,都是人唱的,無論稱為R&B,Hip-Hop, Bossa Nova等什麼也好,本質都是同一種風格:人聲加上節奏,沒有其他選擇。也就是說人聲加上節奏是主流音樂的範式(Paradigm),就連教會的聖詩,也要來個band sound。
若你不喜歡“唱”的歌,不喜歡鼓組的聲音,又接受不了古典音樂、民歌、和老歌,或更簡單的說你喜歡流行曲的旋律,但不喜歡它的編排和演出手法,那你可以選擇的音樂實在很少。
買電腦,你再不能買到4:3的顯示器,只能買16:9、19寸以上的;很多食物和日常用品,只能從兩大超市買到;家私,想經濟的話,只能選宜家和實惠;找工作,除非從事體力勞動,否則只能當個每天不停地在keyboard上按個不停的typist;不同的只是有的人打字,有的人打程式碼,有的人打數字(有更多的人打呵欠)。
迷失,不是因為我們的選擇太多,而是選無可選,選擇#1到#9995表面上不同,但本質一致,選哪個都是一樣;#9996到#9999是名符其實的“不同選擇”,但實力不夠的就不由得你選,又有可能那些根本是“豬頭骨”,完全選不下手。沒有選擇但沒有理想,比有理想但沒有選擇,不是更幸福嗎?
今天上載的是一首以流行風格編曲的沖繩民歌,當然又是長笛版本。曲子有一部同名電影,曾在香港上映。這曲的旋律是我最愛的風格,選擇編號#9999,不是主流,不能賣錢,只能免費公諸同好,希望它能帶給你用錢買不到的喜悅!
雖說很多事不能選,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做自己愛做的事。
*按兩下播放按鈕,開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