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IDEA #447:聞歌不起舞

最近在書局看到一本叫“2052”的翻譯書,看了一小部份,看到作者對未來四十年世界的發展不甚樂觀:經濟不再增長、資源更不平均分配、勞動力減少、資本主義制度衰落、消費疲弱、政府更不民主… 不能儘錄。

的確,對於未來雖然沒有人可以完全把握,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並不會比現在好。因為人類面臨的問題規模實在太大,如能源不足、環境污染、經濟不穩、反常天氣、全球暖化、惡菌繁生等,並不是單靠民主政治、科技發達或知識增加就能夠找到解決辦法。

晚上看一個比較中日韓三地青年就業處境的電視節目,看到無論在那一個國家,“揾食艱難”似乎都是彼此的共通課題。在中國,要努力擠進一線城市。在日本和韓國,則要拼命考入名校,好讓有機會進入大企業,獲取較高的工資、社會地位和工作穩定性。然而,能在一線城市生活或進入大公司工作的機會,可能只是百分之五。我笑言,患上癌症的機會可能更高。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環境和強大的競爭,“超越別人”似乎成了年青人的唯一出路。

依據聖經的觀點,我們的世界的確只會越來越艱難。因為人離開了上帝,其自私和罪惡令世界越走越不平衡、越發越壞,最終不得不由上帝親自來收拾殘局:“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你們當因我所造永遠歡喜快樂。”(以賽亞書65:17,18)

對於我們這些正處於此“末世”階段的人,耶穌曾形容說:“我可以把這世代比作甚麼呢?就好像那些在廣場上玩耍的孩子,對他們的朋友抱怨說:‘我們奏婚樂,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奏輓歌,你們也不哭泣。’”

這段說話除了是直指人對上帝的話充耳不聞之外,也同時預告了我們這個時代是如何的匡謬:一個人聞樂樂起舞、聞悲歌哭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人透過努力能夠換取和積累財富(如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同樣是合理的事情。然而,我們現在很多人即使無論如何努力也賺取不到足夠生活的金錢,更不用說要儲錢投資或買樓。社會上亦出現很多這樣那樣的“霸權”和不公,讓社會流動性大大減少。

“奏婚樂卻不跳舞”和“有工作卻不能餬口”,是同樣的匡謬。

資本主義發展到如此的境況,是因為人沒有充分理解其背後的精神,而只片面奉行“自由市場”和“私有財產”。上帝設立資本主義的原意,是叫能力高而多獲的人能夠把財富分給有需要的人(看巴菲特如何處理自己的資產),而不是將財富當成是自己的看待。

經濟學說要“利益最大化”,聖經卻說不可“賺到盡”:“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未记 23:22)“分享”,能將貧富差距變成好事(我不比你多如何能分給你呢?),但就是因為人只追求私利,而導致世界出現各種的不平衡。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處境呢?

理解大圖畫:

上帝曾說陽光照好人也照壞人。同樣的,壞事既然臨到自私的人,正直的人有時亦難免被波及。所以,首先的明白世界面對的各種難題,正是上帝邀請人去認識祂的信號。正因為這些問題,人才會明白自己的侷限:我製造出來的問題我竟解決不了。

認識供應者:

一個人若只認識自己,他只會想著要競爭和超越別人,以賺取更多的資源,將來過好的生活(過好的生活然後又如何呢?)。當遇上無法比人強或各種不公平的現象,也就感到沮喪,繼而發展成怨氣和怒火,就像整體香港社會一樣。人若認識上帝,便知道所遇上的只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而不至於自卑或怨恨。

安分生活:

上帝清楚應許生活上一切必須的(基本食、住、衣著),認識祂的人必不會缺乏(我親身經歷過各種“騎泥”的供應方法,簡直聞所未聞)。因此工資多少、社會地位高低、能否買得起房子,全部都是次要的問題,而不是生命的核心。上帝給你能力和條件去買得起房子,那麼買房子就是好的,能有安居的保障;若上帝沒有給你買房子的條件,那麼不買房子都是好的,因為多餘的錢能投資在其他地方。

雖然世界告訴我們必須在競爭中獲勝、進大公司、買樓,然後才能過“好”的生活,但這是一個歪理:其一,這樣的話便只有少數人能夠過“好”的生活,但上帝沒有這樣說過。其二,“鬥多鬥強”最終必定遇上個人或社會的極限,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知道自己的“份”: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什麽、沒有什麽,然後按自己的位份努力工作(任何正當的工作也可)。多取的,與別人分享;不足的,等候上帝供應,就能夠在這個聞樂不起舞的動盪時代,過豐盛的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