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IDEA#129 團隊問題多

昨天,同事談起他雖然好像有很多朋友,但那些朋友卻不是交情最深的。

之前和大學同學相聚,談起工作。其中一位擁有一班相熟的同事,平時都會一起外出吃飯和行山。不知為甚麼與大伙兒的時候明明相處良好,到與其中一人單獨相處時,卻找不到話題。

以上的情況,在各種團體中常有發生。公司作為一個團體,同樣存在相同的問題。為甚麼與所有人相處時毫無問題的團體成員,在單獨相處時會難以溝通?或者答案在團體的溝通模式上。

團體溝通時,通常是其中一人帶起話題,然後由另一人作出回應。其後,更多的人加入討論,並將話題加以發展。也就是說,在團體溝通中,是所有人共同回應所有人共同提出的話題。借用資料庫術語,這先是一對多(one-to-many)的溝通,進而演變成多對多(many-to-many)的溝通。

想像團體是一個網絡,團體的成員是網絡的節點。節點A提出話題,由節點B回應,再由節點C, D...M加以發展。到溝通的後期,M的回應也許和A最初的話題再沒有任何關係。表面上A和M是在進行團體溝通,但實際上A與M兩個節點間聯繫非常薄弱。也就是說在一個團隊裡,任何兩個人的關係都有機會要靠其他人來維繫,而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整個網絡就會受到破壞。

「團隊」作為團體,同樣面對以上提及的問題。

人是感情動物,除了錢、時間和風險需要管理以外,感情也需要管理。團隊能使人的能力互補,但不一定能達到感情互補。無論公司搞多少team-building,從現實情況看來,團隊合作,很多時都是出於實際需要,而非情感驅動。

「團隊」沒有照顧感情的需要。在由成員A至M所組成的團隊中,A透過D、E、F是能和M溝通;A的知識透過D、E、F是能和M的專長作很好的配合;A透過其他人,是會對整個團體有感情聯繫(歸屬感),但當只剩下A和M兩人的時候,溝通的橋樑中斷,感情失去了投放的對像(歸屬感的對象是團隊A-M,而不是M),兩人的知識因失去橋接亦可能變得不配合。

如果團隊的運作模式不能建立強力的感情連結,也許我們應參考家庭,另一個重要的社會組織,來建立公司的組織結構。

社會由家庭組成,家庭建基於愛情,愛情最基本的組職結構相互愛護的情感配偶(Emotional Pair)(當中也有能力上的相互補足)而不是團隊

我們明白只要兩個人,就能有發生感情和產生相互作用,當一對情感配偶穩定了以後,才適合加入更多的成員(如孩子)。假設一個四人家庭為一團隊,父母彼此相愛,同時又愛兩名子女,子女亦愛父母,團隊感情網絡裡的每一個節點就會和其他所有的節點都有感情聯繫,而不是通過其他的節點,對一個意識型態(「團隊」)產生感情。

所以,核心家庭式的小團隊,比一般的工作團隊穩定性要高(大家庭則作別論)。成員間即使有誤會,由於每一個成員都與另一個成員有獨占聯繫(Exclusive Linkage)而不是工作團隊的公共聯繫(Public Linkage),彼此的感情和溝通基礎將更加深厚。上網,專享頻寬與共享頻寬相比,當然是前者比較穩定了。

所以,一個理想的組職,應由以兩人為單位的工作小組(Working Unit)作為基本組成元素。由於兩人之間只有一條連結路線,只要建立好這道連結,小組便能達到穩定狀態,比一開始就組成一個以個人為單位的大團隊要好。

有了多個具穩定溝通基礎的工作小組後,始利用它們去組成團隊,網絡間的節點數目就能減少(以工作小組為節點而不是個人),團隊網絡的溝通模式由成員間相互溝通,變成工作小組間的相互溝通。由於這種形式的網絡內部有較穩定的子網絡(也就是工作小組),即使工作小組A和工作小組X發生問題,網絡功能的損失還是會比較小。

不是說傳統團隊成員間的關係一定不會好,但從現實例子可見,團隊的運作方式較難產生「每個成員都與所有的其他成員互相信任」那樣的網絡。個人認為穩定的兩人單位在多數情況下比多人組成的團隊效率更高。而以兩人為一個工作單位,擔任同一項工作,亦是日本黛安芬所採用的模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