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為私人毒咒會作準備

今天又是年假,趁有空閒,又開始為自己的夢想,也就是讓免費的音樂比收費的更加動人,張羅一番。

很喜歡又一城某琴行。不是因為價錢便宜,也不是因為服務好,而是那裡的長笛樂譜特別多,古典到現代的都有,而且不乏巴洛克樂期的作品。巴洛克音樂擅長在穩重的節奏中制造旋律變化,只靠單一線條,便能同時做出旋律和和聲的效果,這是旋律、和聲、節奏分立的流行音樂所望塵莫及的境界。



這首曲只有一條旋律,但同時又讓人聽出好像有伴奏那樣的感覺。

流行音樂,一面倒的是以敲擊樂器去帶出樂曲的節奏。巴洛克音樂,卻喜歡以輕巧的古鍵琴和弦,去暗示節奏的行進,既有成熟男性的穩重,又同時展露出淑女般的含蓄,令人著迷。不過人並不如音樂,鮮能一體兩性,無性繁殖,所以還是需要一位異性,以補不足,讓你變得更完整。



中間瘦小像鋼琴的就是古鍵琴,整個樂曲都要不停的彈,就像流行曲的鼓組一樣。

購來了三本樂譜,樂曲橫跨三個時代。有巴洛克風格的獨奏曲,有古典樂期的協奏曲,也有二十世紀的奏鳴曲,恰巧涵蓋了音樂的發展歷程。希望來年能夠將它們都練好,再配上Mozart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舉辦一場私人獨奏會!

暫定曲目有:
是個不錯的音樂旅程!

訂閱錄音室

2009年12月27日星期日

聖誕回顧

今年的聖誕是過得最充實和最快樂的聖誕,在此要特別感謝將快樂帶給我的人和事。事,有由人去成就的部分,亦有出於偶然的部分,但如果你相信“一切發生的事都是最好”的話,再微小的事,也值得紀念和感謝。

回顧一下聖誕。

老闆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所以特別在平安夜下午搞了個聖誕派對。早上回到辦公室,holiday mood 襲擊,即席為派對上要演出的幾首聖誕歌創作了伴奏。不用電腦,在五線譜本上寫寫畫畫,效率反而更高。突然想,一直在用電腦做的工作,包括公司的工作和編曲的工作,改用古法,不click也不scroll,可能更好。


假期的節目排得滿滿的,雖然有點累,卻是值得。平安夜,收到很可愛的禮物、還見證一本新晉雜誌的誕生,內容、圖片、和設計,都是我的最愛;海港城的Miffy展覽,同樣逗人發笑。


聖誕正日,充當外地游客到香港仔一游,漫步海濱長廊,以超值的五折價錢乘搭海上的士;晚飯雖未能如願吃到西環的坤記煲仔菜,但卻換來一段難忘的時光。


電影的主角在穿過二十七套伴娘裙以後,終於將第二十八次參加的婚禮,變成屬於自己的婚禮,而結婚的對象竟是一位從沒有想象過會相處得來的人。工作中,我們不喜歡有意外;生活中,意外卻不一定是壞事。因此,要懂得感謝、懂得欣賞。

拆禮物日,在家觀賞收到的禮物,然後外出走走。多送了一輛觀光火車和兩張唱片給自己。觀光火車中可以放入小乘客,充分反映日本仔設計的情趣;而其行走速度之快,又仿佛令家裡變成高鐵車站一樣!唱片,有嚴肅的古典協奏曲,也有輕鬆有趣的兒歌專輯,由波兒的主唱者 大橋のぞみ 主理,充滿童真,和收到的聖誕禮物是合襯的一對。

不擅長用文字去表達感受,面部表情亦不如Thomas般豐富,只好簡單說句:這是個最值得感謝和紀念的快樂聖誕,ありがとう!


訂閱錄音室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IDEA #268:全息整理(二)

今天建立的電子索引,設計就像文具店裡賣的紙索引卡一般。我可以隨意在空白的頁面上加入索引卡,然後在卡上加入文字,最後附上標簽並保存。所有Wiki備有自動格式化功能,只要輸入簡單的代號,就能夠建立列表、表格、甚至更改字型等。由於格式由系統自動輸出,記錄時可以集中在內容上,節省調校字體和頁面布局的時間。這種Content-format Separation和Machine Formatting的概念,在Technical Writing業界是相當重要的概念,亦希望將其引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個使用例。

想像一天的生活。上班時完成了一份很偉大的說明書,值得保存留念。下班後去看法國電影,有幾處特別的情節很希望記下來。看完電影抬頭望星空,認出了自己的星座,連忙拿出新購入的超級相機來一個snapshot。回程地鐵中,讀了四五頁陳耀南博士寫的比較宗教學著作,發現了佛教思想的內部矛盾。回家,書架上放了N本讀完但還沒有整理的書。這些有趣的經驗,都值得紀錄,作為日後再思考(Technical Writer很喜歡Reuse)或寫作的材料;還沒整理的書,也要盡快整理,以騰出空間容納新書。

要將一天這麼多的東西都整理好,實在不容易。是要在blog上寫個影評,然後將照片加入照片管理軟件,還是通宵整理讀書筆記呢?很明顯沒有那麼多時間。

有了電子索引,可以為日記和照片各自建立一張索引卡,然後附上"法國電影"、"情節"、"星空"、"雙魚座"的標簽。然後,又可以建立另一張索引卡,標題寫上"佛教的邏輯漏洞",然後附上標簽"知識"、"讀書筆記"、"陳耀南"、和"宗教"。最後,再加入一張紀錄書本中有用頁數的索引卡,當天的整理也就完成了。

特別談一下書本整理。

書到用時方恨少,不需用時總厭多。讀過的能加以實踐,才是自己的。看完一本書,能即時加以行動的部分其實不多。所以,只要寫下受書本啟發而可以立即實行的事,與及實行時要注意的重點便可,多寫便浪費時間。

關於讀書筆記,美崎榮一郎說:
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にとって読書とは、読んだ本の情報を覚えることではなく、自分の仕事に活用するためにあります。本を読んで、学校のように、読書感想文を書く必要はありません。内容をまとめる必要はありませんし、自分がどう感じたかを論じる必要もありません。(作為社會人,讀書不是為了記憶內容,而是為了將內容加以活用......)
將讀書比喻為與作者進行對話的勝間和代說:
人と会話をしていると時に、線は引けません。同じように、本を読んでいる時にも、線を引かずに頭に残るようにしています...「まとめのためのまとめ」を作るのではなく、普段の日常の行動の中で、その学びを生かしていくことをお勧めします。(與人談話時,我們不會劃線。同樣地,讀書時亦應該不用劃線也能夠牢記書本的內容......)
讀書後感想是什麼、內容大要什麼,其實不重要。將學到的內容轉化為行動,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那沒有即使行動價值的資訊怎麼辦呢?由於不知道哪個時候會用得著,為求保險,可以將可能有用的書頁掃描進電腦(或拍照),然後建立一張標題為"這個時候方恨少"的索引,內容寫著"轉換工作時.....掃描A 35頁"、"要煮菜不知煮什麼時......掃描B 90頁"、"想不到電點子時......掃描X 120頁",再附上"書刊"和"再讀"標簽,便可以高速完成書本的整理工作。

日後遇上疑難,只要看看這樣索引卡,找回相關的處境,便立刻重溫讀過的內容。

系統,很難用文字精確表達,但已經說了大部分的重點,來年各位也可以試試從類似的方向整理生活。

訂閱錄音室

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IDEA #267:全息整理(一)

轉眼間又到年終,又是檢討個人操作系統的時候。

“個人操作系統”是勝間和代創作出來的用語,意指個人思考、組織資訊、時間、和工作的手法。作為愛越讀的人和一個無論“揾食”或是消閒都是以寫作和組織資料為核心的“寫手”,如何能組織好讀過的書、思想過的課題、以至生活中的體會和經驗,對我來說尤其重要。因此,每年這個時候,我總會檢討一下系統的運作是否良好。

今天放年假,非常空閒,又可以“撈過界”,放下文人身份,搞搞技術。花了大半天,在某開源軟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可愛的電子索引,作為來年整理一切日記、檔案、資訊、和經驗只用。

簡單說,我會將每天做過的事、當天建立的檔案、閱讀筆記等一切可以並值得記錄的東西,全都放進這個資料庫中。他日要尋找任何資料、回憶任何體驗,只要進行搜索,就能夠在一兩秒間找到,就像Google用搜索引擎為互聯網上的資訊建立索引一樣。只是想想,也覺得很興奮!

為什麼會想出“私人Google搜索引擎”這個意念?

到目前為止,我管理資訊的方法與一般電腦使用者無異,都是將工作和私人檔案作適當的分類,然後保存在電腦資料夾中,照片和音樂則用專用軟件保管。至於讀書筆記,則最為混亂。有精心整理後輸入電腦的,也有用手寫,然後隨處亂放的。

總括來說,資訊和檔案各散東西,用於管理的軟件各自為政,不能像Google那樣作中央搜尋,備份起來也甚不便利。現有的資訊已經叫人頭痛,更不用說還有大量讀完但還沒有整理和做筆記的書刊雜誌,若用現時的方法去慢慢整理,恐怕要請秘書才可勝任。

請了教練,沒有錢請秘書,怎辦呢?互聯網是個大圖書館,要管理好如洪水般大量的資訊,有很多可以借鏡的地方。
  • 首先,互聯網不會將所有東西集中於一處存放(資訊保安大原則:No single point of failure),但它擁有一個中央索引,讓你可從一處提取來自多處的資訊。

  • 其次,在互聯網背後的是先進的內容管理系統(Blogger便是一個內容管理系統),它能讓你采用鬆散的分類方式(所謂的Folksonomy),而不是像圖書館那種中央集權式方式(所謂的Taxonomy),去管理你的資訊,很能夠適應資訊的多樣性,和人類漂浮不定的性格(存放時分類為A的提取時覺得應該從B處找)。
檔案和筆記隨處放,其實都是因為不知道該放在何處,也就是想不到怎樣分類,於是才越堆越多(堆積=不用分類)。如果能有一個索引,讓我很方便的記下要記的東西,或紀錄要保存的資訊的位置,而且還能為每一筆這樣的紀錄,隨意賦予多種屬性或分類,那麼就能很有效率的解決現時“不整理則混亂,整理則沒有時間”的問題。資訊隨處放,安全性較好,其實不是問題,能找到不就可以了。

那什麼系統可以勝任呢?

七八年前要做大型網站,先要訂立內容分類和框架,然後製作網頁文件,再鏈接上資料庫,不是一般人可以應付得來(那時認識的一位網上小說家,便懂得這些技術,而且還是個女孩)。進入Web 2.0時代,出現一些叫內容管理系統的東西,這些系統包含網頁建構工具,也已經做好了編程,能讓你用簡便的方式建立內容,然後發放到網上。我們熟悉的Wikipedia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Wiki是我電子索引系統的基礎,也是Wikipedia背後的內容管理系統。Wiki的設計在知識管理上是一大突破,它不以分類(如電腦的資料夾)作為框架,而是使用標簽(Tags)。這個網頁的內容和二十種東西有關,也就給它二十個標簽好了。搜尋時,只要指定標簽,便可以找出附有該標簽的資訊來。此外,Wiki可以讓你隨意於各個內頁和內容片段(Micro Content)之間建立超連結,以反映知識的關聯性,就像腦袋進行聯想時的情況一樣。

Tony Buzan的Mindmapping是在關鍵字之間建立關聯性,Wiki則是在內容片段/頁面之間建立關聯性。由於人腦是以聯想方式運作,硬要分類,困難重重;而每天獲得的資訊和體驗,又是應有盡有,根本無法清晰劃分。所以,近來在想“我應該製作一個能配合整理對象的特性而運作的整理工具”。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IDEA #266:向左走,向右走

不久前,打賭說將有人於年底前離職。今天終於確認,要離開的不止一位,而且都來自同一個部門,當中亦不乏高層。

中午,與其中一位將於月底離職的高層共進午餐。在之前的交流中,得知她對性格理論頗有研究,亦清楚了解每一個下屬的性格類型,不愧來自大公司,閱人無數。她最得我尊敬的不是背景和學識,而是感言直率、不怕挑戰權威的性格。當然,道不同不相為謀,最終亦只能離開。

公司論壇,常有我的足跡。
她問:“你覺得你說話很直率嗎?”
我答:“在我的職位來說,我的說話已經很直率。
她問:“那你覺得我直率嗎?”
我答:在你的職位來說可以再直率一點。
有的說話,出自我口中,會變得沒有說服力,公司需要的是一個有分量的人去調和陰陽,畢竟性格柔弱和做事缺乏目的意識的管理層太多,事情總是往一面倒,容納不了不同的意見。正如同席中的另一位同事說,公司比很多地方來說已經很好,但因為陰陽失衡等內部問題,而發揮不了應有的實力,實在是一萬個可惜。

談起性格,大家都認同在公司裡不少人都在壓抑自己的真性情去迎合其他人,尤其是你的老闆。在壓抑的狀況下,我想沒有人能發揮出他應有的實力來。所以維持“對等關係”很重要,盡量既不壓抑自己,又不讓別人感到壓抑。

我要完美的,你不能叫我不完美,那樣我根本發揮不了;我是思考型的,你不能叫我先做再想,因為我的腦袋不是這樣設計。音響電路設計裡也有類似的東西。調整音色,可以用Active Equalization電路(調高要強調的頻率),也可以用Passive Equalization(先調高所有頻率,然後壓抑不想強調的頻率以突出想要強調的頻率),由於零件配置不同,你永遠不能叫後一種電路用前一種電路的方式運作。

晚上繼續外出用膳。

“飯腳”和我一樣,說得自大一點都算是出身名校,不是考第一就是第二,無論在學校或公司,重要的工作必定有自己的份兒。不過,對方卻經驗過間接因為自己的聰明而影響到和上司的關係,其上司更因為事件,說以後只會聘請二流大學的人,一流大學的永不錄用。

正如我常說的,與其競爭和爭勝,不如“不戰而勝”。聰明,不一定是恩賜。原因很簡單,在聰明人面前,一般人便變成“弱智”,有誰喜歡自己是“弱智”(尤其是上司)呢?在聰明人面前,普通人的自尊也就受到壓抑,也就要反抗,去維持自尊。維持自尊是維持精神健康的自然機制,不能亦無法放棄。因為聰明,而壓抑別人,抬高自己,無論有心抑或無意,都不好。

除了才智,更重要的是堅持立場。在組織內工作,最難的不是做好工作,而是如何去克服一些不是基於理性思考又或是因為個人喜好而來的阻力。明明客觀上比較可取也有例證說明是比較好的做法,會因為這些精神因素而受到阻撓,令你的“智慧”不能得到彰顯。此等精神因素由於涉及自尊(我的前任上司總覺得自己的做法最好,你必須要跟從,任何數字和例證都不能說服她),任你多聰明也無法移除。

面對要維持自尊,雙方都無法改變時,只有嘗試將視點移到另一個層次上(如事情的目的)。你的電路設計沒有錯,只是我的電路設計不同,而對此我並無選擇權,正如你亦無法用我的方法去行事。用我擅長的方法,至少能完成你想做的事,達到目的,只是方法不盡如你想。那你決定做還是不做?就是我的談判方針。

公司組成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向同一個方向走,而是互相補足,發揮組織的優勢。你向左走,我向右走,地球是圓的,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IDEA #265:上位

晚上看“新聞透視”節目。節目探討二三十歲的年青人找工作難、“上位”更難的問題。節目最後請來大學教授作結,說不是現在的社會比以前的艱難,而是新一代不及上一代刻苦耐勞。

刻苦耐勞,是小學老師給我的評語,自問很重要,但將年青一代遇上困難的成因,歸咎於不夠刻苦耐勞,是過於“精神論”的說法,等於老闆說業績不好是員工沒有“努力”一樣無稽。

上一代強調要“上位”、要忠心,是因為社會在發展,生意容易拓展,有足夠的“位”讓有能力的人去“上”,也有足夠的時間讓每個人有成長的機會。母親年青時從事造船技術工,不單不用一上班就懂得做,老闆還會派人慢慢教導你。現在,你一上班就要“即刻perform到”,是個認識那人第一天就要“上”他/她的荒謬世界。

到現在,生意要做得大和持久,甚為艱難。所以,既沒有那麼多“位”給你上,公司也隨時可能倒閉,連“上”的時間都沒有。所以,現在的社會本質上是一個比以前“平坦”的社會,“上位”的機會無疑不及從前多。

既然位置不夠,那為何還要死抱著“上位”的觀念呢?“位置”和“路”一樣,是開拓出來的。與其競爭做Manager、Director,何不創造屬於自己的位置,當自己的CEO呢?

Web 2.0的時代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注重“個人”,是一個有很多空間讓你發揮創意、創造小市場的時代。放棄向上爬的觀念,改為思想如何能給自己創造一個位置,而透過這個位置,你可以貢獻人群,而不是貢獻一家公司,是否更符合社會現實呢?

有沒有想過
  • 為什麼工作一定要以“公司”的方式進行?
  • 為什麼位置高就是“好”呢?
  • 為什麼你會為一個Job Title而自豪呢?
  • 為什麼供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樓竟然是“資產”而不是“負累”呢?

世界上有太多的罐頭思想和潮流,讓人不知不覺地麻木附和。我常強調當你遇上很多人都奉行的“道理”時,首先要問問那道理是從什麼地方走出來的。只有尋源,才可以致知,才可以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其實“上位”此一觀念,只是在近一百多年才有的事,以前你長出來是農民就是農民,貴族就是貴族,沒有位可以上(你可以上的只有神位,而且100%必上)。因此,“上位”不是人生裡你必定要走不可的道路,but merely an option。

大富豪和小市民都是活那麼久、都是睡那麼一點點地方,最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金錢、知識、成就都歸於虛無,全部都拿不走。窮一生精力尋找帶不走的東西,其意義在那裡?弄清楚社會的本質、人生的本質,不要打無謂的丈。


=====
後記:
又是吳宣倫的演講,關於工作。特別留意以下段落:

15:35
17:24
22:42
29:30
39:36
54:00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IDEA #264:判斷基準

以家長選校為例,談一下關於思考判斷的問題。

最近公司不少同事榮升Daddy Mummy,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為人父母,認識將來如何為子女選擇合適的學校和興趣班,是重要的課題。

最近在和民居食屋前老總渡邊美樹所主理的專欄中,有讀者來函問及到底應為兒子選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回應讀者所問,渡邊先生指「公立」或「私立」並非他要考慮的真正問題。選擇學校,子女能否在其中發揮個性及獲得成長,才是要考量的根本問題。

談到選校,作為家長及教育家的渡邊先生會考慮三點
  1. 首先,看自己是否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
  2. 其次,要看學校的辦學方針是否能體現其理念
  3. 最後,得親身視學,看老師能否落實執行辦學方針所提出的方向
要進行視學,是因為理念和方針屬於戰略層次,一般只反映校長的思想和意願,並不保證能得到落實。所以具體的戰術運用(日常教學),亦是選校時要考慮的重點。

考慮上述三項因素後,渡邊認為私立學校的辦學理念一般比較清晰。當然,子女的個性是否適合入讀某類型學校,亦需要考慮。

從以上問答中,可見:
  • 很多時,我們並不能認識問題的本質,以至從錯誤的方向(公立vs.私立)去考慮問題
  • 弄清楚問題背後的目的(為甚麼要如此麻煩去選校而不隨便找一所學校便算?),才能認識問題的本質
順帶一提,人的判斷很多時會受到不盡合理的假設和心理作用所影響。

例如,我們受事物的容易評價程度(Evaluability)影響,對於可量化的成就給與較高的肯定。學校以學生取得多少獎項、入讀大學率高低等作宣傳,原因亦在此。我們亦傾向覺得學歷高、年資長的人工作表現會較佳。

獎項數量、工作年資、學歷等數字,是容易量化的參考,令我們感覺容易下判斷,但不完全反映事實。所以不難發現渡邊所提出的判斷基準中,沒有一項是可量化的基準(他是日本其中一位不贊成以 成果主義 進行績效管理的經營者)。

此外,我們亦容易受不愉快的經驗所影響而莽下判斷(所謂的Snake Bite Effect)。經典的例子有因為誤吞魚骨受傷而決定以後不吃魚;常見例子有因為過往的失敗而從此不再踏足某個領域。

定立固定的判斷基準(如選校時看辦學理念、方針、和戰略戰術的呼應性),可助我們少受思考習慣和心理作用的影響,而能理性考量問題,亦可減少不少煩惱。瀏覽一下Yahoo!知識的 煩惱 欄目,你會發覺很多煩惱都是因為缺乏判斷基準而引發 (Yahoo!知識近來有被濫用的感覺)。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IDEA #263:長得美有著數

最近同事閒談間,都說長得美的,不單找工作容易,連(男)老闆也會特別愛護(怪不得我找工作那麼難...)。長得美,歌聲又甜的話,更可由西藏唱到日本,歌聲傳千里!

說製造張力,還是國內的音樂比較拿手。在香港,就算音樂寫得出來,也沒有歌手有“功力”去演唱,除非找來莫華倫。

在此,特別要推介阿蘭 · 達瓦卓瑪(アラン · ダワジュオマ)的演唱。第二首樂曲,除了旋律優美外,也是我錄製過的作品!


讚美青藏鐵路的歌曲。


「淚光閃閃」的中文版。


「淚光閃閃」長笛版。